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清末肃亲王善耆与川岛浪
英雄美人:清末状元外交
清末革命军与清军战斗老
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的来
百年前的中国:美地理杂
清末震动山东的大案:潍
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
清晰地再现清末民初的风
论清末的经济法规
清末商会与辛亥革命
最新热门    
 
清末放垦与鄂尔多斯东南缘土地沙化问题

时间:2007-3-9 16:48:21  来源:不详
”[23](经略志附录),造成大片撂荒地。在这些弃耕的沙质撂荒地上,土壤肥力很难在短期内恢复。而且,粗放式耕作的旱耕地开垦数量,与土壤侵蚀程度呈正相关关。如此往复,不仅诱发土地表层更加疏,也使原本地表富沙的土地积不断扩大。更加速风蚀蚕食土地的扩展。清末毛乌素及周边地区一部分可资:刊用的沙地,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叠加影响,逐渐变成裸沙,不但沙地本身难以利用,且流沙扩展压埋附近耕地草场,造成部分地区土地沙化。 

    (二)无序滥垦滥伐,天然植被遭破坏诱发生态脆弱覆沙地区土地沙化 

    在全新世孢粉分析中,发现本区有榆、柏、油等乔木花粉及中生性草本花粉,这表明,历史上暖湿期曾有过森林草原发育。然而由于恶化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原因,出现自然景观退化。鄂尔多斯中东部典型草原植被,经长期粗放掠夺式经营。加上原本粗疏的土壤质地和易侵蚀特点,肥力很快耗竭。而弃耕为主的游耕,屡屡另新的草地,使大积的自然植被为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撂荒地植被所取代,原始的本氏针茅草原破坏殆尽。其中在撂荒时间长,植被发育较稳定的地段上,形成本氏针茅,达乌里胡枝子草原,并含有糙隐子草。在幼年期的撂荒地上以一年生草类占优势.但大积分布的是耐表土侵蚀的百里香小半灌木群落,它是撂荒地演替的一个主要阶段,也是针茅草原破坏后所恢复起来的比较稳定的一个变型[24]。 

    粗放的垦殖方式对土地抗风蚀性能的破坏,具有充分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包括长期地使植被盖度保持低水平,最大限度地清除土壤中的植物根,影响草原种组成分、产草量、盖度、根生物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