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揭秘民国时期首届“高考
“民国产婆”赵凤昌 南
彻底改变两百年官定习俗
假财神骗倒民国政要一大
民国时陈济棠割据下广东
民国时期成都清晰老照片
清末肃亲王善耆与川岛浪
民国期间宋子文在银行界
那些民国教授与女大学生
民国第一家庭悲欢离合多
最新热门    
 
清末民国时期 中华民族 观念认同性质论

时间:2007-3-9 17:11:00  来源:不详
族”(或称族群、族裔民族),也不完全等同于其现代意义的“国民民族”。因为其漫长的前现代“中国”本身,就有别于西方的传统国家(19)。自然地,其传统民族的整体状态也不完全同于其西方所谓“种群民族”。这就决定了笼统地称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认同,为从(西方意义上)的“种群民族”到“国民民族”的“过渡”之类说法,也不是没有问题的。笔者以为,就性质而言,这一时期的“中华民族”认同,乃是一种受到西方现代民族思想和民族现实影响的独特的中国产物,是在特有的民族格局和历史处境中得以出现并形成社会认同的*文化现象。就其主流而言,它既承认中国各既有民族的现实民族地位,谋求原有民族间的平等并存、深化融合与统一,又不期而然地以西方的“现代”民族作为自己发展的潜在参照,追求自身民族从传统向现代的自觉转换。正是这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内容,在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互动中独特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20世纪前半期“中华民族”的认同运动。 

当然,“民族”及其认同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如何认识和定义,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民国时期中国人的有关理解和实践既带有中国性,也具有世界性意义,无法简单地套用某一家现存的“民族”学说来随意臧否它们,更不能以“人类学”、“种族学”乃至 “*学”的现有界定来对其横加指责。从本质上说,“民族”的概念只能由其被使用的实际历史来定义。因此,充分尊重和正视既存的各民族历史,与充分尊重和正视“民族”概念在各国文化中被使用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民族学准确定义“民族”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可以直接回答前文所提出的“‘中华民族’观念认同究竟是真正的民族认同、还是使用‘民族’一词的现代国家认同”的问题了。 

从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所使用的“中华民族”符号中“民族”概念的实际内涵来看,(甚至从其受到影响的西方“民族”概念的本来内涵来看),“中华民族”观念认同显然都不能说只是一种单纯意义的国家认同,而实在属于一种名副其实的民族认同的性质。诚然,在这一过程中,有少数人,特别是有些少数民族人士,其有关的认同直接建立在归从国家的层次上,尚停留在现代“国民”认同的水平,他们所谓“民族”实质不过是“国民”的同义语,这也是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多的人,或者说主流,则不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