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晚清学子赶考凑路费 沿
为何晚清反教豪强率400
被欧洲上流社会追捧的晚
晚清第一次官商合作的失
晚清出国人员怎样剃头?
寻找张之洞:晚清名臣墓
晚清民国时代的大学军训
中国最早的美女经济:晚
老照片上的晚清风情[组
晚清成毒国:1909年中国
最新热门    
 
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时间:2007-3-9 17:24:26  来源:不详
且速退。如此则大沽、北塘不守自固。燕齐辽碣之间,周围洋面数千里竟成内海,化门户为堂奥,莫善于此。”(注: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对于“守海口”之说而言,实行“中洋之防”自然是比较积极的海防战略。

继郑观应之后,反对“以守为战”者仍不乏人。如王先谦说:“我不敢出洋一步,坐待敌人来攻,而竭力御之,虽愚者亦知守之不尽可恃也。故必能战而后能防。”(注:葛士浚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卷,第12页)梅启照称:“臣愚以为战、守、和三字,一以贯之也。何也?自古及今,断未有不能战而能守,不能守而能和者也。”并认为“水能兼陆,陆不能兼水”,就防海而言必重水师,只有“练习水战以自固藩蓠,庶几功归实用”(注: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16、19-20页。)。张之洞亦指出:“窃维战守两事,义本相资,故必能海战而后海防可恃。”(注:《张文襄公全集》,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13卷,第2页。)他们皆主张采取积极的攻势战略,以铁甲船为中坚组成强大的海上防御力量,如此则可做到:“以铁甲御铁甲,势既均矣,力亦敌矣,然后以逸待劳,以主待客,以静待动,敌且望而生畏,斯能战能守而自动和,长治久安之道得矣”(注: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关于海防战略的这些议论,对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而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从以陆防为主发展到海陆并重,是其海防战略思想的一大进步。虽然他并不完全赞同海军采取攻势战略思想,但终于认识到铁甲船在水师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外海机动作战的能力。他说:“夫军事未有不能战而能守者。况南北洋滨海数千里,口岸丛杂,非购置铁甲等船,练成数军,决胜海上,不足臻以战为守之妙。”(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奏稿》,第39卷,第33页。)还指出:“从来御外之道,必能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和。无论用刚用柔,要当预修武备,确有可以自立之基,然后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和则久。”(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奏稿》,第39卷,第30、33-34页。)他十分同意梅启照“水能兼陆,陆不能兼水”之说:“梅启照谓水能兼陆,陆不能兼水,敌船可以到处窥伺,我挫则彼乘势直前,彼败则我望洋兴叹,洵系确论。”并进一步指出:“夫水师所以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