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珍贵旧照再现甲午悲歌[
成为职业革命家之前的张
揭秘:西安事变之前 张
甲午战争:中国也输在外
甲午战争时竟然有中国民
甲午一战使日本鄙视中国
钩沉:方伯谦甲午海战临
日本 董狐 笔下的甲午战
甲午前中国外债抵押问题
张 研试论十九世纪中期
最新热门    
 
甲午之前清政府驻外公使的选用

时间:2007-3-9 17:26:23  来源:不详
其二,出使同时又是一个升官发财的机会。清政府给予使节的俸禄极为丰厚,而且3年的出使经费,包括他自己的薪俸、 使馆经费以及随使人员的薪金,甚至包括所属领事馆的经费和薪金,在出使前一次性支付。这显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且在熬过3年之后回到北京, 一般能得到升迁。实际上在任内,很多使节的官衔就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样一来,既有人视同洋为畏途避之唯恐不及,也有人以出使为肥缺,极力钻营谋求;更有人超越了上述的利害计较,以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勇敢地走向西方。

清末早期的外交使节成份极为复杂。以公使为例,在18761895年所派驻的20位公使(见附表)中既有经由科举正途而上升的翰林知识分子,也有功名虽不高,却拥有丰富的洋务经历和实际才干的举人与生员知识分子。他们肩负着同一使命,却有着不同的心态和动机。

在他们之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等人。出使这前,他们已有令人称羡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声望。出使所带来的丰厚物质利益给予他们的刺激并不是很大。相反,对出使的风险则看得明明白白。郭嵩焘就是在许多人的规劝下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气慨而赴西方的。光绪二年(1876年)他在保荐何如璋、许景澄、薛福成等人充任使才时说:“窃见廷臣内怀畏难之心而外引以为耻,即能稍知洋务,亦必诟毁洋人,以赴一时趋向,求获免于交涉,保全身名。”(注:举使才片[A.郭嵩焘奏稿[Z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