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孙中山一生三次到北京: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孙中山在这里当选临时大
1960年代苏联青年沙滩休
马君武拳打宋教仁 受到
萧龙友为孙中山诊病
《孙中山之死》南京遭禁
孙中山不赞成“鼓掌通过
孙中山家族后人生活现状
松本楼:昔日招待孙中山
最新热门    
 
青年孙中山的革命想像

时间:2007-3-9 17:40:24  来源:不详
,亦大有疑问。且不说在英国人治理下的香港募集3000敢死队员是否可能,即使募齐了3000死士,他们多是会党成员,那么,是否能够有效地将他们组织起来?就算能够的话,又是否能够顺利地从香港进入广州?这些问题都缺乏细致的考虑。事实上,杨衢云等人在香港只募集到了400人,他们刚从香港出发不久,消息便由港英当局告知了广州清政府。[32]因此,这个方案表面上看很完美,实则臆度多于筹划,只是纸上谈兵。事后反思这次举事,孙中山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人谋未臧,势偶不利。”[33] 

如前所述,孙中山对于整体形势的把握,其中实已掺杂了情绪化的因素。如果仅就认知层面而论,对于一位青年人来说,这算不了什么。然而,在考虑具体的行动时,对于局面的把握,当然应该力求准确、踏实,对于方案的设计,更应该力求细致。情绪化的乐观和冲动,将导致粗疏、大意和主观臆断,与革命的谋略背道而驰。 

 

四、想像让于行动:乙未举事与孙中山的身份转变 

以上分析表明,乙未举事与其说是一场真刀实枪的民主革命的操演,还不如说是一次纸上谈兵的头脑内部的革命。它虽然显示了行动的努力,但更多地体现了青年孙中山等人并不周详的主观设计。它主要还停留在想像的层次上,未来得及充分展开,便匆匆收束了。 

但是,这次想像大于行动的举事,却促成了孙中山个人身份的巨大转变,使他从醉心于革命的想像者,转变为真实的革命者。 

某种身份的转换,不仅取决于当事者本人的主观选择、定位和认同,还受制于他人的辨认、判断和认可。对于孙中山的身份转换来说,起重要作用的,便是清政府的态度和境外舆论。此前,孙中山的外在形象,是一名出身低微、但有着海外联系和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