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孙中山一生三次到北京: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孙中山在这里当选临时大
1960年代苏联青年沙滩休
马君武拳打宋教仁 受到
萧龙友为孙中山诊病
《孙中山之死》南京遭禁
孙中山不赞成“鼓掌通过
孙中山家族后人生活现状
松本楼:昔日招待孙中山
最新热门    
 
青年孙中山的革命想像

时间:2007-3-9 17:40:24  来源:不详
这一设想虽然显示了孙中山大无畏的斗争勇气,但如同他平素的言谈一样,也表现出青年人的臆断和冲动心态,如果真的这样去行事,就跟盲动差不多了。因此,兴中会诸人大多不赞同这一设想。而另一名重要会员谢缵泰,则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孙逸仙看起来是一个轻率的莽汉……他认为自己没有干不了的——事事一帆风顺——‘大炮’!”[26]也正因为孙中山这种臆断和冲动心态,日本人对于这次行动的前景非常怀疑。[27] 

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为举事而确定的“分道攻城”之策,基本上是“内起外应”设想的翻版,同样显示了主观臆断和盲目乐观的色彩。新的方案大致如下:以香港方面募集来的3000会党作为主力,负责进攻广州城内各重要机关,而以广州附近的人手及汕头方向的客军作为支援,各路人马以农历重阳节扫墓的名义,九月初八日夜向广州进发,初九日晨齐集后分头行动:“早晨各城门既启,各部冲锋直进,如入无人之境,自无难事”;“更由陈清带领炸弹队在各要区施放炸弹,以壮声势”;同时运动清军,“海陆军既有附丛,即有反抗亦无能为”。[28] 

与先前的“内起外应”设想相比,新方案似乎有不少改进:一是攻城主力的人数从100多人增加为3000人;二是增加了广州附近及汕头方向客军作为支援;三是策动了军人响应。但是,这三点改进之处,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所谓海陆军预备响应云云,实则附从者只有一名在两广总督署卫队中充任低级军官的会党成员,以及几名担任水师中级军官的孙中山的同乡。[29]在当时风气未开、形势未具的情况下,这几个人起而响应,只会被视为造反分子,难以对清军产生多大的号召和影响。再看广州附近及汕头方向的客军,当真几千人从四方云集广州城外,岂有不走漏风声?特别是从汕头远道而来的客军,一路上哪能那么一帆风顺?清政府又如何会让他们“如入无人之境”地进入广州城内?连两广总督都觉得,这种想法无法实现,根本不用为之担忧。[30]果然,事实证明,这一步棋只是纸上谈兵,孙中山自己事后也承认,这是导致乙未举事失败的主要原因:“讵意会员部署既定,忽有密电驰至,谓西南、东北两军中途被阻。两军既不得进,则应援之势已孤,即起事之谋已败。”[31]至于攻城主力增加至3000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