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孙中山一生三次到北京: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孙中山在这里当选临时大
马君武拳打宋教仁 受到
萧龙友为孙中山诊病
《孙中山之死》南京遭禁
中山陵为何没有墓志铭
孙中山不赞成“鼓掌通过
孙中山家族后人生活现状
松本楼:昔日招待孙中山
最新热门    
 
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

时间:2007-3-10 10:32:17  来源:不详
他嘲讽闭关自守者为“荒岛孤人”,主张实行“开放主义”,在“保持主权”的前提下,引进外资、技术、装备和人才。

  孙中山的社会经济纲领诚然带有一定的主观社会主义色彩,实质上却是最大限度地自觉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民主*是促进近代化的杠杆。

  孙中山认为封建专制暴政是罪恶的渊薮:“妨碍我们在智力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发展”,造成可怕的贫困和落后;使人民处于无权的状况,“无一非被困于黑暗之中”。他主张通过“国民革命”的途径和手段推翻作为“恶劣*之根本”的封建专制制度,代之以共和制度。

  孙中山还为共和政体的擘画和构想煞费苦心,力求完备地实现民主建政。革命程序论表述了民主革命——民主建政的主要内容和阶段划分,政党*论阐明了“代议*”的基本准则,权能区分论规定和赋予了民主*以实际内容——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地方自治论和全民*论则是体现“主权在民”精神的具体方案,五权宪法论主要是理想政府结构的蓝图。他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国体的变革相适应,因之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尝试。

  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思想的启蒙,也促进了实业化的进展。作为近代化进程中迈出的重要步伐,先进政权的杠杆作用得到初步的显示。

  由于缺乏必要的土壤与气候,共和制度未能真正在中国社会生根开花,所以,它的杠杆作用也就无从充分发挥。

  科学、教育和文化的革新与发展,是近代化的必要条件。

  受过“欧洲式教育”的孙中山对此完全能够理解,并给予充分的重视。他崇尚科学,认为“科学的知”方为“真知”,把“科学家之试验”看作“文明之动机”,“于人类则促进文明,于国家则图致富强”,他看重教育事业,1920年曾在上海与朱执信、廖仲恺研究中小学教育,并拟编写教科书,他也非常重视技术、人才、装备和管理方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