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没有相关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亢光甫看中国近代农民思维方式

时间:2007-3-10 10:52:51  来源:不详
国近代农民最关心的是土地问题。农民革命,也自然要把土地问题放在首位。这是农民作为劳动者的本能要求。特别是在鸦片战争前后,土地集中问题日趋严重,强烈要求摆脱苦难的广大农民群众,势必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封建的土地关系。正是这些“只要一提起土地,他们的眼睛就会突然发亮”的农民,在自己的革命纲领和理想蓝图中,把土地作为主要内容。但由于农民群众“只是自发地要求土地”(《列宁全集》第13卷第272页),因而尽管他们对土地的自然情况都非常熟悉,如“凡田分九等”,但却对土地所有制的本质关系缺乏认识。他们多次提到分土地,但土地从何而来,则只字未提。至于分配后的土地,是属于“天父”所有,还是属于使用土地农民所有,也从未有明确的提及。因此,虽然农民的价值取向是土地,革命纲领也以“田亩制度”冠名,但由于对土地只停留于现象的认识,再加上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的不科学性,因而农民对于土地的强烈愿望只能陷于空想。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主体独特的心理氛围和行为模式所导致形成的心理定势。由于农民阶级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形态,因而在心理素质上,他们最容易接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作为劳动阶级,农民渴望摆脱剥削,但又不知出路何在,于是只有在儒家文化的大同思想中去寻求寄托。作为小生产者,农民只能从自己的生产经验中来理解“大同”,形成的心理氛围就是纯粹的自然经济图景。作为被剥削者,农民向往平等,在行为模式上表现为平均分配土地和财产。正是由于心理氛围上对“大同”的小生产理解和行为模式上的平均形式,就形成农民阶级心理定势上的绝对平均主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绝对平均主义的来源,和*上的极端民主化一样,是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89页)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农民由于在认知结构上的贫困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对土地的自发要求,以及心理素质上的绝对平均主义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只能停留于经验思维方式的水平。经验思维方式的特征,就是直观、外推。所谓直观,就是指用感官直接接受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谓外推,就是指用直观经验所能理解的东西来推理其它事物。表现在《天朝田亩制度》中,就是把对小生产家庭经济的直观简单地外推到全社会;把对自然经济生产经验的直观简单地外推为固定不变的模式;把对不平等社会现象的直观简单地外推平均主义的解决办法,等等。由此可见,为直观、外推的经验思维方式是一种低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只能停留于事物的经验而不能使之上升为规律。它一方面受主体的实践能力和意识能力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