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时报:盟军诺曼底登
安东尼奥尼拍《中国》:
揭秘新中国电影第一个吻
新中国的红色颂歌 ——
中国的音乐家和管弦乐的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新中国经济第一战:意义
毛泽东拒批斯大林:莫斯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
2000年前中国人洁齿法:
最新热门    
 
论中国资本主义两个部分的产生——兼论洋务企业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时间:2007-3-10 10:57:27  来源:不详
为一个拥有千人以上的大工厂。(Mantoux: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1961年版,页371)费尔登家族的约瑟亚·费尔登(Joshua Fielden)在1780年还是一个兼营手织的农民,到了十八世纪终了之时,他那由三间小农舍组成的、和由九名子妇参加劳动的手工纺纱工场,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五层大楼的工厂。(Mantoux: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1961年版,页371)

  这两种途径,在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甚至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前都是不存在的,或者至少是没有实现的。不可否认,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中,也存在过包买主控制下的家庭手工业,不但鸦片战争以后存在,就是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封建社会中,也有类似的迹象。但是,它们却没有一个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大工厂。至于由独立的手工业者发展成为大工业的资本家,那在中国第一代纱厂的建立时期,也不见于历史的记载。象威廉·拉德克里夫和约瑟亚·费尔登这样的人物,在中国棉纺织工业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当然,在以后的年代里,棉纺织工业中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也若有轨迹可寻。当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这种现象,似乎还相当普遍。例如,1929年无锡丽华织布厂有手工织布机152架,同时又有动力织机42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