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蒋经国痴迷毛泽东著《论
改革开放30年 北京菜市
对中国近代化悲剧的反思
评介蔡少卿著《中国近代
陈寿著《三国志》
抗争的百年 崛起的世纪
拙劣的诡辩 —评黄文雄
甲午战争史研究的创新之
介绍中国最早的数学专著
最新热门    
 
张信著《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

时间:2007-3-10 11:02:47  来源:不详
(Max Weber)、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皮尔松(Talcott Parsons)、爱森斯泰特(S.N.Eisenstadt)以及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社会发展观,反对把社会的演变视为直线性的进化过程,后者的错误在于把传统和现代看成是互相排斥的,并且将社会的发展看成是有终极目的的(teleological)。实际上,这种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发展观,马克思和列宁都把社会的发展看作为一种混合的形态(注:详见拙作《混合与发展:中国近代社会形态与阶级结构辨析》,《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恰恰是国内一些学者始终坚持单线条的发展观,把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混合形态视为病态。
  基于以上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作者把以往关于社会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研究归入三大理论框架:第一种主要研究地方精英及其个人的背景、社会地位的变动、他们在地方社会中的角色;第二种主要详细考察社会动员中的*动力,尤其集中于精英活动范围的扩大;第三种主要研究国家权力的延伸(第4-5页)。具体说来,第一个理论框架的着眼点是乡绅阶层赖以维持*、经济权益的手段和他们在20世纪初期社会地位的变动。第二个理论框架的着眼点是地方*势力的兴起及其所参与的社会*活动,以及他们如何全面扩张对地方的控制和削弱国家的权力。第三个理论框架就是从国家政权的角度来看国家与地方各种势力之间的制衡关系,从而推导出乡绅阶层角色的变化。作者认为,虽然每一个理论框架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问题的角度,这三个框架仍可以从整体上被置于一个大的理论体系之下,即该书所提出的社会演变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从20世纪初期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展示的只是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农村社会变革的三个方面。如果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