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唐朝历史 >> 正文
文姬寄情十八拍(图)
沈束:进谏遭监禁 含冤十
军统“十八罗汉”潜入河
解放西藏:十八军血肉筑
阎应元:被遗忘的民族英
十八世纪: 中国帮美国渡
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
论十八世纪上半期中国社
(美)许文雄   (译)
康熙十八年京畿地震考略
最新热门    
 
寒窑十八年守望铸就千古爱情(图)

时间:2009-9-17 13:27:23  来源:西安晚报
唐朝末期一位丞相王允(一说王允为唐玄宗朝的一位府丞)的三女儿,她的大姐金钏、二姐银钏分别嫁到官宦人家做了贵人妇,偏偏王丞相夫妻最疼爱的小女儿三姐王宝钏不愿听从父母的安排,要自己寻找意中人。于是王丞相在长安街头搭建彩棚,定于二月初二由王宝钏飘彩选夫。

    飘彩这天,彩棚四周人山人海,长安城里皇室帝胄、王孙公子、达官贵人、饱学才子不计其数,听说相府千金飘彩招亲,谁个不想趋炎附势,谁个不想巴望名门,接到彩球将是其一生的荣耀和敞开的仕途之门,因此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拥向彩棚,踮着双脚、伸长双臂、瞪大双眼紧盯着台上的一举一动,生怕失去这千载难逢的良机。王宝钏无视众多王孙公子的存在,毅然将彩球抛向她的意中人薛平贵!嫌贫爱富的王丞相得知女儿将绣球抛给了一贫如洗的薛平贵,勃然大怒,认为给自己丢了脸,令他颜面扫地,坚决不承认这门亲事。在软硬兼施、威胁利诱无效之后,毅然从“前门”赶出了薛平贵,“后门”赶出了王宝钏。

    王宝钏与薛平贵相逢在长安街头,瞬间由相府千金变成了无立锥之地的穷人妻,他们来到了城南的五典坡(今雁塔区曲江街办五典坡村南),在一孔破旧的窑洞安下了家。虽然缺吃少穿,度日艰难,但两个人恩恩爱爱,不离不弃。每当薛平贵出去做工,王宝钏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做好饭倚门等待丈夫归来。这段日子也是王宝钏与薛平贵共同度过的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据抗战时期太原大学历史系教授少文伯所掌握的材料,薛平贵是长安城北北草滩人,叫薛犁,先是靠在渭河打鱼为生,后因全家人被洪水冲没,他只身流落到城南贫民区教化场,虽然有一身好武艺,却无用武之地,只好替人打工糊口。有一次王宝钏在相府的绣楼上看见在后院做苦力的薛平贵,虽然破衣烂衫,却掩不住他标准帅哥的堂堂相貌和英雄气概。知道他绝非久居人下之人,前途不可限量,于是王宝钏对他起了爱慕之心,并且找借口通过丫鬟认识了薛平贵,此后一有机会便与之相会,花前月下共诉爱慕之情,并与他私定了终身,约好飘彩之日定要将彩球抛向薛平贵,并尽力给薛平贵以资助。 


    笔者以为薛平贵是由薛仁贵演化而来的一个艺术形象。薛仁贵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名将,历太宗、高宗两朝,战功卓著,名声显赫。尤其他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西征九姓突厥时留下了“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美名,广为后人传颂,作为京城的长安更是家喻户晓。据说他早年家贫,且遭遇种种不幸,赖其妻帮助才得以渡过一个个难关,遂被当地传为“贫贵”,因山西口音“贫”、“平”不分,到了长安便被传为“平贵”。从来英雄当有美人伴,于是人们便慢慢地演绎出王宝钏与薛平贵的爱情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不断地附会衍生出更多的情节,降伏红鬃烈马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已逐渐荒废的曲江池鸿崮岸沟一带出现了一匹鬃烈马行妖伤人,附近的人吓得不敢出门,致使农桑荒废,朝廷为此贴出皇榜招募能降妖马的英雄。薛平贵不顾安危,勇敢地降服了妖马,被朝廷封为侯军督府(预备役军官)之职(有人说妖马是上天赐给薛平贵征西的坐骑,而上世纪中叶曾住寒窑的和尚陈小成师傅认为,此马可能是上林苑逃出来的御马)。时值西凉国反叛,公开与唐朝为敌,王宝钏的二姐夫魏虎为霸占宝钏,经过一番运作,将薛平贵改任为征讨西凉的先行官,并要求他即日起程。

    与薛平贵依依惜别之后,王宝钏在寒窑天天盼望着丈夫早日凯旋,可恶的魏虎克扣了薛平贵给王宝钏的生活费,并且截留了书信,隔断了两人之间的一切联系,多次骚扰宝钏,或在寒窑,或在途中,不但用下流语言挑逗,甚至动手动脚,进而威逼利诱,都遭到严词拒绝。王宝钏艰难度日,靠挖野菜维持生活,寒窑附近没有荠荠菜,据说当年是被王宝钏挖光了。后人假王宝钏之口作《寒窑秋夜》七言诗一首:“风情月淡蛙声叫,独卧寒窑静寂寥。借问何人惊梦觉,麻纱窗外竹萧萧。”直到18年后薛平贵凯旋,他们夫妻才得以团聚,并彻底清算了奸人魏虎的罪行,将其所克扣的钱粮全部讨了回来。戏剧《算粮》表现的就是上述故事。(另有传说是王宝钏坚贞不屈,苦等薛平贵18年,最后饿死在寒窑,民间称之为贞节烈女)。

    王宝钏与薛平贵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