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军史 >> 正文
刘伯承与“军语”:曾经
齐桓公与 座右铭 的由来
甘地与 非暴力不合作 思
 凡尔赛体系 和“华盛顿
白居易后人声明与 老祖
学者不要把五四运动与 
孔子学院不必与 日语中
周恩来与 平定准噶尔 碑
东西方历史比较之六——
亚述帝国与 血腥的狮穴
最新热门    
 
与“施仁政而王天下”相悖的“文王伐密”事件

时间:2009-11-22 11:45:13  来源:学习时报

常言说,现实是无情的、残酷的,历史则更加残酷无情,它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够厚道的。在我们已有的认知和印象中,历史是回荡昂扬旋律的滚滚长河,是开满文明之花的苍苍古树,是充满诗意的画卷,是洋溢文采的华章,自有其传奇与壮丽的一面,怎么能与不够厚道划等号呢?掩卷沉思,这样的研判,也并非凭空臆想。就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历史也有另一面。不必说在史家笔下,即便在文人笔下,历史也不是大美人,有皱褶,有暗斑,有时还会是一脸横肉。

在今天的甘肃灵台一带,有个鲜为人知的西地小国叫 “密须”,就是被以行仁义著称的周文王剿灭的。按《尚书》、《左传》、《史记》等典籍记载及近代考古发现,历经夏商的“密人”部落,乃黄帝之后裔,虽非盛都大邑,却也族旺势强,遂以 “密须”为国号受封。作为商朝的属国,免不了助纣为虐,自然是西周征讨的对象。当时,尽管也有“伐之不义”的不同声音,但文王还是以“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为由,乘其内乱,顺势平定。这是武王伐纣前扫除的第一个障碍,也算是大举攻商的一次“热身”。当时的灵台,正是周文王庆祝伐密得胜所筑。

“文王伐密”这一历史事件,与孟子“施仁政而王天下”的硬道理显然相悖,对信奉此念的后世儒者来说,难免有些尴尬,只好佯装不知。但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情形并非意外个案,不仅发生过“有道”的王朝屡屡侵吞别国,也曾发生过“有道”的部族屡屡被人所灭的明证。避而不谈也许可以,但史实总归是回避不了的。周穆王时,曾为夏禹封地的徐国传至偃王,统辖领地五百里,国力愈益强盛。有人向楚王谏议说,臣服于徐偃王的诸侯越来越多,若不及早讨伐,楚国恐怕就要反过来向他朝贡了。楚王说,偃王乃有道之君,好行仁义,不可伐。谏议者说,大伐小,强伐弱,历来如此,就像石头砸鸡蛋、老虎吃小猪一样,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于是,楚王就举兵把徐国给灭了。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初年,中国的道德系统,一直在动荡中思辨,在思辨中困扰,繁琐的周礼、敦厚的儒学在实际上很难得以施行。宗法社会的解体、土地制度的变更、商业力量的抬头以及贵族集团之间利益的争夺,那么多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需要尽快给出解决的对策,倘若单纯依赖道德的救赎、仁义的感化来济世经邦,既不可能奏效,也确实行不通。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曾出现过诸如春秋五霸、管仲、商鞅、张良、萧何、晁错、桑弘羊等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是看不到什么道德色彩的。就连那个儒家出身、为汉高祖制订朝廷礼仪的叔孙通都认为,在冒着生命危险打天下的时刻,儒生那套仁义道德怎么能用得上呢?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为什么法家的权谋广受欢迎,而儒家的思想却备受冷落,这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