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时搭建的木桥上走进古窑,发现古窑已被槽钢、工字钢上下、左右捆绑焊接起来,在钢架与古窑之间,工人用发泡塑料将空隙全部填满。记者弯腰从钢架的缝隙中看到古窑,古窑呈葫芦形,内部保存十分完整。这座琉璃窑的窑门、火床、窑室、烟囱全部俱备,其窑门是用条石砌成,窑室内烟囱青砖排列整齐。工人说,旁边一座琉璃窑也不小,长有7米,宽3.2米,高2.6米,已经“打包”完毕。记者从包好的塑料布下,看见古窑的底部是被打了间距相等的方孔,工字钢从窑底穿过,再插进一层1厘米厚的钢板,形成了坚固的框架结构,确保万无一失。工人说,这种“打包”法是经过计算的,确保古窑不会散裂,但如何吊运到博物馆还是个头痛的事。
窑址出土的绿釉龙形瓦当
窑址次品堆积层。
搬运
重30多吨吊到山坡上
南京市博物馆曾经于去年4月18日成功地把一座南朝贵族墓保存完整的墓后壁,搬迁到了朝天宫。当时是用一辆负载50吨的长臂大吊车起吊重达18.5吨的古墓砖壁运进城里。又从冶山道院方向起吊,将古墓吊到后山的山坡上。后经过半年多的安装和修复,完美地将南朝古墓后壁和佛塔展现给了观众。此次,经过文物专家研究选址定位,决定把这两座保存完整的罕见明代皇家御窑,搬迁到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的后山空地上。
考古专家介绍说,最大的这座古窑重量达到30多吨,要比上次的搬迁古墓后壁任务艰巨多了,如何吊运是最大难题。专家说:“朝天宫后山地形复杂,周围民居很多。搬迁体积这么大的古窑在全国都属罕见,工程浩大。可能还会采用大型长臂吊车和更大的重型拖车,我们将最后选择富有经验的单位承担吊运任务。”据南京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目前朝天宫正在扩建改造,后山是一片幽静的空地,一批具有价值的文物将逐渐搬迁进来,建成一处开放式的文化公园,为了防雨水,古窑搬入后,将建风格统一的棚式建筑。具体对市民开放的时间,目前尚未确定。而另一座古窑采取就地保护,先暂时移出窑岗村考古工地,待居民小区建成后放回原址,成为一处具有文化特色的景点。
考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