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河南省滑县黄河故道河底
中国学者揭秘亚洲第一龙
探秘我国首个陨石撞击坑
考古:汉唐时波斯商人已
“中国第一玩家”王世襄
我国首个陨石撞击坑被证
殷墟王陵人骨同位素鉴定
考古发现:汉唐时波斯商
中国学者揭秘亚洲第一龙
中国古生物学者揭秘亚洲
最新热门    
 
中国首次发现辽代行宫“春捺钵”遗址群

时间:2009-12-15 11:27:1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12月14日电(记者周长庆 常亦殊)吉林省考古工作者近日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该省西部发现了4处辽代行宫“春捺钵”遗址群。这在中国尚属首次,填补了全国文物部门多年来没有找到辽代“捺钵”详细地址的空白。

    辽(公元907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两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为中国北部的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做出了贡献。辽代虽有首都“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但其政治中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钵”。

    据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傅佳欣介绍,“捺钵”是契丹语,相当于汉语的“行在所”“行宫”,即“皇帝行走中的宫殿”。契丹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其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决定了辽代皇帝的巡狩制,即皇帝不常住京城,而是随季节气候和水草的变化,四时迁徙。“捺钵”是辽代富有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它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

    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吉林省白城、松原地区专家组组长,傅佳欣介绍说,此次新发现的4处辽代“春捺钵”遗址分别位于吉林省乾安县赞字乡洁字村科铁公路线北的“花敖泡”南侧、让字镇藏字村北侧和正东位置,以及地字村(查干湖西南)附近。

    据了解,今年11月,乾安县文物管理所在遗址群发现了上千个土台基,最多一处发现土台基500余个,延续范围近4公里之长。土台基中有圆形、长方形,其中最大的圆形土台基直径长达30米、高约1.5米。“这些台基是人工推成的台基,有固定的几何形状,绝不是因为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台基。这些台基很多是出于当年湖泊水位线的附近,正符合辽代契丹人近水而渔猎的习俗。”傅佳欣说。

    乾安县文物管理所还在遗址群附近采集到大量的古钱币和陶、瓷片等物品,均为辽代、北宋年间。傅佳欣说:“我们发现的有辽代非常典型的灰陶的轮齿纹陶片,有辽代瓷器的瓷片,还有一些北宋的铜钱。”

    据史书记载,辽代的“四时捺钵”即“春水”“夏凉”“秋山”“坐冬”中的“春捺钵”,正位于现在的吉林省境内,其他三时“捺钵”均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根据这些依据,考古学家初步认定在乾安县发现的这些遗址为辽代皇帝“春捺钵”遗址群。

    傅佳欣教授说,辽代“捺钵”与国家政事紧密相连,辽代一切国家政事基本都在“捺钵”中进行,据史料记载,辽代皇帝前后来过吉林“春捺钵”29次。辽代皇帝从正月上旬从首都“上京”出发,一路东行,最后来到查干湖西南处(现吉林省乾安县境内)设“春捺钵”,前后历时60余天。

    而每次“捺钵”都“兴师动众”。傅佳欣说:“遗址群发现了多处土台基,就是当时行宫扎帐用的。以每个台基设一处营帐,每个营帐住8人计算,这与史料记载的‘捺钵’时百官、嫔妃及4000名御林军与皇帝同行的情况相呼应。”他还推测,台基的大小、高低与当时的等级制度、官员职务有关,皇帝、大臣所用的台基大小都有所不同,而士兵可能没有资格在台基上扎营。

    他还介绍说,“春捺钵”的活动以捕鱼猎雁为主,并借渔猎之机,大宴群臣和使节,约见各族首领、接纳贡品,商议国事。“春捺钵”时会举办“头鱼宴”“头雁宴”等。所谓“头鱼”就是破江捕鱼抓到春天的第一条鱼,“头雁”则是等待大雁北归的时候,把头雁打下来。这是契丹族古老的仪式,也是辽代皇帝笼络周边部族的重要方式。

    根据史料记载,“春捺钵”时,方圆千里的女真首领都要前来朝贺。傅佳欣说,“春捺钵”在渔猎宴饮的时候,也兼顾着统一国家、安顿后方的重大政治任务。

    而辽代其他三时“捺钵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