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金工艺来龙去脉有待破解
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皇室供奉[注: 供奉 正文 见翰林院。 配图 相关连接-gongfeng]的丝锦织品有700余件,包括了锦、绫、罗、绢、缣、纱、绮、绣等,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等工艺反映了唐代丝织工艺最高水平。
因为地宫潮湿的地下环境,法门寺塔身几经坍塌重建,地宫中整摞放置的丝织物屡受砸压,因此研究还发现,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缠金线的保存状况大多很差,有扭曲、纠缠、断裂、破碎等病害形式。丝织品上用金箔制成的金丝(金线),传世至今。不同朝代[注: 【中国】 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朝代讲时: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个皇帝的一代。 朝代 熟记口令 (1) 夏商周秦西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2) 夏商]工艺不同。杨军昌告诉记者,在上世纪60年代,用真金白银的“缠金线”工艺还在使用。现在已经出现替代工艺,“化纤加铜粉”更加节约成本。
这次研究显示,俗称的捻金工艺,在唐时应该是“缠金线”。那么,这个技术[注: 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异曲同工的词汇。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是不是最早从唐朝[注: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开始,到了宋代以后的工艺又有什么变化?“唐时金箔在商代早期就有,研究有望继续下去。”杨军昌告诉记者,接下来要通过再研究宋代以后的丝织品上的“缠金线”工艺,才能逐步理清这一工艺的发展脉络。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