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
湖北九连墩最完好楚墓出
湖北随州叶家山墓葬群发
湖北鄂州首现初唐大墓
祖传清代“密码锁”现身
湖北随县簸箕湾发现古墓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西阙遗
湖北首次出土西周原始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郧
湖北随州村民平整土地发
最新热门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发掘取得新进展 确认石家河古城东南部存在城垣堆积

时间:2011-10-11 10:22:58  来源:不详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注: 唐代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天门市石河镇西北的土城村,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最大的史前古城[注: 古城  荆州古城,又称江陵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历史上“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都发生在这里。]-石家河古城的所在地。长期以来,有关石家河古城东南部低地是否存在城垣一直悬而未决,为了提供石家河遗址保护的更加准确的基础资料,明确石家河古城东南部低地是否存在城垣,以及了解该区域6000~4000年前的气候与环境变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相关文物保护研究(三)》的资助下,2011年3~4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该遗址进行小规模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收获和发现。

    确认石家河古城东南部存在城垣堆积及其相对年代

    选择石家河古城东南部低地布南北向5米╳5米探方6个(编号ⅠT1608~ⅠT1613)进行发掘。发掘显示,这里的城垣堆积距地表深0.5~1.2米不等,残存宽度30~35米左右,堆积厚度超过1.5米。城垣堆积可分为7层,由北向南呈倾斜状:城垣①为浅灰黄土层,黏性较强,较板结,分布于ⅠT1611~ⅠT1612中,呈坡状,南低北高,南薄北厚,最厚处达0.75米,无包含物;城垣②为黄色土层,黏性较强,较板结,分布于ⅠT1611~ⅠT1613中,其中分布于ⅠT1612的堆积厚约1米(可细分为若干小层,每个夯层厚约0.35~0.4米),无包含物;城垣③为灰黄土层,黏性较强,较板结,分布于ⅠT1611~ⅠT1613中,厚0.10~0.3米,无包含物;城垣④为黄灰土层,黏性较强,含大量铁锰斑和灰白色斑点,分布于ⅠT1609~ⅠT1613中,其中分布于ⅠT1611者厚约0.6米,含少量烧土块、灰烬及陶片;城垣⑤为深灰色土层,黏性较强,较板结,分布于ⅠT1611~ⅠT1613中,厚约0.2~0.4米,不见包含物;城垣⑥为橘黄土层,黏性强,板结,含有较多铁锈斑,分布于整个探方,南部最厚处达0.7米,北部最薄处厚约0.1米,该层下分布于ⅠT1612~ⅠT1613的灰土层2出土大量磨光黑陶片及少量的黄陶;城垣⑦为灰褐色土层,夹杂大量的黄色铁锈斑网纹,黏性强,板结,主要分布于ⅠT1612、ⅠT1613中,厚0.2~0.4米,无包含物。

    根据该城垣的堆积特点对石家河古城东南部低地进行重点勘探,结果表明这里的城垣堆积清楚且走向明确,即西侧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与三房湾遗址南部的南城垣相接,东侧经过蓄树岭遗址的南部与黄金岭遗址东城[注: 东城区-东城区位于北京市城区东部,历史悠久,辽金时期已出现村落,金代为中都东北部,元代位于大都东半部。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年)定都北京,东城为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