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
湖北九连墩最完好楚墓出
湖北随州叶家山墓葬群发
湖北鄂州首现初唐大墓
祖传清代“密码锁”现身
湖北随县簸箕湾发现古墓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西阙遗
湖北首次出土西周原始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郧
湖北随州村民平整土地发
最新热门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发掘取得新进展 确认石家河古城东南部存在城垣堆积

时间:2011-10-11 10:22:58  来源:不详
15个坊。]垣相连。至此,石家河古城除东北部被土城遗址打破外,其余城垣范围基本确认。

    同时,石家河古城东南部城垣的层位关系与出土遗物为准确判断古城的兴废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从分布于城垣⑥下的灰土层2出土的高领罐、双腹豆、碗、壶、卷沿盆等陶器皆具有典型屈家岭文化晚期的特征看,城垣的兴建年代不早于屈家岭文化晚期。而叠压在城垣之上的文化层共分为12层,从北向南呈倾斜堆积,其间还有灰沟、灰坑、灰烬层、墓葬等遗迹,这些文化层和遗迹的出土遗物均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可知城垣最晚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就已经夷为平地。此结论与1992年解剖石家河古城西北部邓家湾一带城垣所得相对年代的认识大体一致,应该说基本上反映了石家河古城的兴废年代。

    新发现排列整齐的疑似古桥[注: 【简介】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修建了数以万计奇巧壮丽的桥梁,这些桥梁横跨在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的木构遗迹

    木构遗迹位于ⅠT1610西北部及ⅠT1611西南部,开口在城垣⑥下,打破淤泥层,距地表深3.35~3.63米。可分为两排,共11根木柱,东西向排列。其中,北侧一排共6根,3根为方木,3根为圆木;南侧一排共5根,1根为方木,4根为圆木。木柱直径一般在0.04~0.11米,因淤泥层堆积厚未清理到底,其长度不详。从淤泥层的分布及堆积特点分析,在没有形成城垣以前,这里存在一条南北向的古河道,而木构遗迹的架设位置刚好垂直于古河道,可能是连接三房湾遗址与蓄树岭遗址的一条东西向古桥遗迹。考虑到城垣的兴建不早于屈家岭文化晚期,则木构遗迹的年代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晚期。

    新发现大量的有机质遗物,为研究该区域6000~4000年前的气候与环境变迁提供了丰富资料。

    我们选择谭家岭遗址南部临近三房湾遗址的低洼地带的发掘显示,这里的文化层堆积共分9层。其中:第3至6层的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纹饰以交错篮纹为主,另有方格纹、叶脉纹、附加堆纹等,主要器形有圈足盘、鼎、折沿罐、高领罐、盆、豆、斜腹杯、高柄杯、瓮、擂钵、鬶等,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第7至8层的出土遗物中,陶器主要有罐形鼎、折沿罐、高领罐、豆、斜腹杯、钵、碗、盆、缸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刀等,属于石家河文化早中期;第9层为黑色淤泥堆积,厚度超过1.2米(因地下水位过高,尚未发掘到底),出土遗物中除较多的泥质磨光黑陶外,存在大量的有机质遗物,如圆木、方木、木板、木制舟行器、竹编织物、完整的树叶、芦苇叶、田螺等。从淤泥堆积的特点看,谭家岭遗址与三房湾遗址之间存在一条东西向的古河道,大约在石家河文化时期,谭家岭遗址的文化堆积部分覆盖古河道,在饱水和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这些有机质遗物得以长期原样保存。此外,淤泥堆积中还暴露一组木构遗迹,该遗迹,呈西北-东南方向分布,大体可分为三排,其中间一排由11根垂直插入淤泥的圆木构成,南侧一排仅发现1根圆木,北侧一排仅见1根方木和2根圆木。由于受发掘面积的局限,该组木构遗迹的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有关环境信息的系统材料,已由南京大学的朱诚教授及中国地质大学的李长安[注: 长安 长安,意为“长治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