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新发
宁夏彭阳发现大型隋唐墓
宁夏彭阳境内首次发现隋
洛阳发掘西周祭祀遗址 
洛阳东汉帝陵陵园进行回
洛阳发现两座帝陵 分属
洛阳邙山发现曹休墓 墓
洛阳发掘汉魏洛阳城宫城
洛阳发掘邙山地区最大东
洛阳市发掘三座东汉时期
最新热门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西阙遗址考古发掘

时间:2011-01-31 11:06:59  来源:不详

    为配合洛阳隋唐城大遗址保护工程,根据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大遗址保护考古工作计划安排,2010年对应天门遗址区开展考古勘察和全面的考古发掘。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东都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东都城由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郭城等组成。宫城和皇城建于地势较高的郭城西北隅。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南垣的正门,处在隋唐洛阳城的轴线上,是隋唐东都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它南对皇城的端门和郭城的定鼎门,北对宫城的玄武门、龙光门等,位置十分重要。始建于隋大业元年,由宇文恺规划设计的,唐宋年间相继沿用。应天门隋称则天门,隋末王世充称帝洛阳时称顺天门。唐初,高祖因其奢侈,武德四年焚毁该城门。高宗显庆元年由田仁汪主持修复,麟德二年修成,仍称则天门。唐中宗神龙元年为避武后尊号改为应天门,曾一度称神龙门,寻复为应天门。昭宗天祐二年改称五凤楼,后一直延用至宋。应天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据文献载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国第八次遗唐使等仪式均在应天门城楼上举行。文献记载,应天门有重观,叫紫微观。左右连阙,阙高一百二十尺。
    应天门遗址位于今洛阳市都城博物馆与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间穿过。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曾经在定鼎南路及以东区域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考古勘察与发掘,取得了较为全面祥实的科学资料。定鼎南路以西区域因被现代建筑所占压,仅进行过一次局部的勘察与试掘。随着“洛阳隋唐城宫城核心区大遗址保护项目”考古工作的展开,洛阳市文物局对长期占压应天门西阙的现代建筑进行了拆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3月至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和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应天门西阙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应天门西阙遗址东部被紧邻定鼎南路的一排二层小楼占压破坏,西部就是高出现代地面残存的西阙遗址。发掘区内的地层堆积相对简单,总体情况是现代层和元代至近代扰层下就是应天门西阙废弃堆积层,其下就是保存最好、沿用至废弃的西阙遗址,其下有隋唐层,然后是生土。
    发掘揭露出的遗迹主要有朵楼、阙楼、廊庑和宫城南墙。依据夯土叠压打破关系,可将应天门西阙遗址分为三期。
    一期应天门西阙(夯1)由朵楼、阙楼、朵楼与墩台间的廊庑、朵楼与阙楼间的廊庑,以及宫城南墙等遗迹组成。南部被二期增补夯土(夯2)、西部被三期增补夯土(夯3)叠压打破。
    一期应天门西阙遗迹保存状况较差,大部分地方夯土仅残存基础底部一至二层。西侧紧贴夯3部分保存较好,夯土残高1.5至3米。西阙通体夯筑,夯土红褐色,质硬纯净,夯层明显,层厚8-10厘米。夯窝密集,均为圜底圆夯。底层夯土中夹铺有河卵石。
    朵楼在发掘区北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残长18.6米,南北宽15.4米,东北角压在定鼎路下未能发掘。夯土残存高度5.3米。
    以朵楼为中心,向西为宫城南墙基础,向东为连接朵楼与墩台的廊庑基础,简称东廊庑;向南为连接朵楼与阙的廊庑及阙楼基础,简称南廊庑。
    阙楼基础平面呈方形,西部被三期增补夯土(夯3)打破,东西残长14.2米,南北宽15.3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