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新发
宁夏彭阳发现大型隋唐墓
宁夏彭阳境内首次发现隋
洛阳发掘西周祭祀遗址 
洛阳东汉帝陵陵园进行回
洛阳发现两座帝陵 分属
洛阳邙山发现曹休墓 墓
洛阳发掘汉魏洛阳城宫城
洛阳发掘邙山地区最大东
洛阳市发掘三座东汉时期
最新热门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西阙遗址考古发掘

时间:2011-01-31 11:06:59  来源:不详
   朵楼  是在一期朵楼西侧增补夯3形成,平面长方形,东西长18.5 米,南北宽   米。增补夯土东西长7.6米,南北宽5米。朵楼的西南角距南北廊西边长4米。朵楼与南北廊庑相接的外侧拐角处残存角柱痕迹,斜向内倾,柱洞呈圆形。
    南北廊庑  是在一、二期夯土西侧增补夯3形成,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北连朵楼,南接阙楼。增补夯土南北长20 米 ,东西残宽5.8米。            
    阙楼  是在一、二期夯土西侧、北侧呈L形增补夯3形成,平面呈曲尺形,夯土南侧被破坏形成断崖。南廊与阙楼相接处的增补夯3西边向西加宽60厘米,形成第一拐角,向南6.1米,又向西加宽30厘米,形成第二拐角,再向南7 米,又向西加宽20厘米,形成第三拐角,再向南2.8 米,夯3呈直角向西折。增补夯土东西残宽21.6 米,南北长 18米。
    在增补夯土(夯3)西侧发现有包边石。包边石集中在阙楼夯3西侧和北侧。包边石随增补夯土(夯3)三出曲折而曲折。南廊西侧包边石宽1.2米,南北残长12米,北侧被元代砖瓦窑破坏。包边石最外侧仅残存一块方形石头,石面上有榫窝,石头外侧20厘米经过打磨,非常光滑规整,显然是旧物利用。里侧紧贴夯土是一排平铺石头,北端改为长条砖平铺。阙楼西侧、北侧包边石相对保存较好,包边石保存南北三排,最外侧一排制作规整,外露的20厘米经过打磨,两石块相接处用铁细腰相连,铁细腰不存,两边凹槽有明显被撬痕迹。铁细腰坑长23厘米,宽 10厘米。石块长方形,大小不一,长1.0—1.5米,宽0.5—0.7米。内侧两排石块加工粗糙,多不规整,石块间有碎石填缝。
    石铺散水位于包边石外侧,顺着包边石走向而平铺。散水宽为2.1米。石铺散水外凸的五个直角拐角与包边石向外凸的五个直角拐角相对应。两个对应的拐角用龟背石相连,龟背石长49-97厘米,宽48.5厘米。与包边石拐角相接的龟背石呈90度的燕尾形,散水拐角则呈90度的箭角。龟背石两侧均用三角石,其余皆用长方形或方形石块铺砌,石块大小根据实际需要,大小不一,最小的10×20厘米,最大的0.59×1.06米。整个散水石为上大下小的倒梯形板石,上面刻痕较细而平,散水石最外边用宽10-13厘米、长23-81厘米的条石做散水包边,个别地方板石直接铺在最外边,板石上面外侧相当于包边石宽的地方刻一细槽,做成假包边石。另外,包边石上面规整,其它面嵌入地表以下较粗,且不规整。
    发掘出土大量的建筑材料、瓷器、钱币,其中大多数为隋唐至宋时期,建筑材料有砖、板瓦、筒瓦和瓦当,还有铜质泡钉和门环等,瓷器以白瓷为主,主要为碗、盘等。结合东阙的考古资料,初步推断应天门西阙始建于隋,在唐代至宋代被长期使用。应天门西阙一期应该是隋代始建的形制,阙应该是方形基础,二期西阙规模加大,出现双向三出阙,三期是西阙规模最大,为双向三出阙,建筑外侧砌石质包边和石铺散水,使用至宋代晚期。在发掘中遗迹的废弃层厚达40厘米,板瓦经大火烧成砖红色,也有烧板结和烧镏的。显然西阙系大火焚烧所致废弃。
    至此,应天门遗址经过五次大规模发掘,终于揭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