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新发
宁夏彭阳发现大型隋唐墓
宁夏彭阳境内首次发现隋
洛阳发掘西周祭祀遗址 
洛阳东汉帝陵陵园进行回
洛阳发现两座帝陵 分属
洛阳邙山发现曹休墓 墓
洛阳发掘汉魏洛阳城宫城
洛阳发掘邙山地区最大东
洛阳市发掘三座东汉时期
最新热门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西阙遗址考古发掘

时间:2011-01-31 11:06:59  来源:不详
米。
    东廊庑,东连墩台,西接朵楼。仅发现其与朵楼相接的西南角部分。
    南廊庑,呈南北向,北连朵楼,南接阙楼基础。南北长7.4米,西侧被三期增补夯土(夯3)打破,东西残宽9.4米。
    宫城南墙,呈东西向。位于朵楼西侧,与朵楼同体夯筑,南侧被三期增补夯土(夯3)叠压,北侧破坏较甚。城墙南北残宽12米,在其南侧发现有包砖。包砖分内外两层,内层残存四层,外侧残存三层,顺向平砌。城墙北侧的马道因破坏未发现痕迹。
    二期应天门西阙是在夯1南侧增补而形成。增补夯土(夯2)平面呈L形,向南、向西增补。夯土质硬纯净,黄白色土,夯层明显,层略厚,约厚9厘米。西侧被三期增补夯土(夯3)打破,与夯3相接处形成三出形状。夯2南侧破坏形成断崖,残存东西宽27.6米,南北长16.8米,残高4.5米。依据夯土形状,推断二期应天门西阙为双向三出阙形制。
    三期应天门西阙是在一、二期基础上进行增补形成。增补夯土(夯3)位于夯1、夯2西侧,遗迹相对保存较好、保存规模最大。三期应天门西阙由朵楼、阙楼、朵楼与墩台间的廊庑、朵楼与阙楼间的廊庑、宫城南墙、永定柱坑、紝木、包边石、石散水等遗迹组成。
    三期增补夯土(夯3)平面呈L形,向南、向西增补。夯土红褐色,较杂,夹杂大量砖瓦碎块、瓷片、红烧土颗粒、白灰墙皮等。夯土质坚硬,夯层明显,层厚7-11厘米。增补夯土东西宽7.7米,南北长43.8米,残高3米(以当时地面为准)。东侧与夯1和夯2相接处,形成三处明显的拐折。西侧阙楼三出位置夯土也形成明显的拐折,拐折处有向东倾斜的柱洞痕迹,断面呈圆形。

 

 


    在增补夯土(夯3)发现有柱洞和紝木。柱洞南北向共六排,每排少则两个柱洞,多则达24个柱洞。柱洞平面形状各异,多为圆形,也有圆角方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柱洞尺寸也各不相同,方形边长13—32厘米不等,圆形直径18—30之间。所有发现的柱洞均向东倾斜,倾斜角71—86度不等。每排柱洞均等距离分布,南北间距1.5米。经对个别柱洞进行钻探可知柱洞底部均垫有石块或砖。紝木分上下二层,层间距为1.47米。上层紝木呈东北-西南走向,多数紝木已朽,仅残存紝木洞,极少数还保存部分紝木木头残痕。紝木洞多为圆角方形。下层紝木呈西北-东南走向,残存多数为紝木洞,断面均为圆形,径  厘米。有些洞中有木头腐朽的木灰,个别洞壁上残留紝木上的红漆皮痕迹。此与《营造法式》上所载:“(城)每筑高五尺,横用紝木一条,长一丈至一丈二尺,径五寸至七寸”吻合。
    在增补夯土(夯3)西侧包边石内侧紧贴夯土处发现柱坑七个,柱坑多数平面呈方形,个别坑平面呈圆形。坑底多垫有础石,础石呈方形。坑壁保存较好的柱坑,柱子的形状还清晰可辨。多数坑壁均经大火烧过,呈砖红色,坑内有很多木炭、木灰。有些坑壁有红漆痕迹。柱坑间距3.74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