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曹操发迹地邺城发现建国以来数量最多佛像(图) |
 |
时间:2012-3-21 10:05:43 来源:京华时报
|
|
|
,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同时,本次考古出土的佛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精美,色彩艳丽。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泓介绍,这批佛像多为背屏式,另有部分单体圆雕的佛和菩萨像。很多造像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北朝晚期邺城作为北方地区佛学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地位。
□安全保障
将设置专门派出所
为了确保文物安全,考古发掘期间大量公安干警在现场设立警戒区并昼夜执勤,武装特警负责押运出土文物入库保存。
邺城考古队启动了抢救发掘的紧急预案,除在现场的邺城考古队研究人员和技师9人外,火速通过考古研究所抽调了研究人员、文物保护专家、考古技师10余人赶赴现场参与相关工作。
为妥善保管出土文物,当地政府特意拨出专款添置安装远红外监测、视频监测系统的安保设备,相关人员24小时巡逻。此外,还将在附近专门设立派出所,确保文物安全。
□文物保护
色彩保护成大难题
本次出土的佛造像,除了部分无色外,很多都色彩艳丽。如何保护佛造像颜色成了一大难题。
朱岩石队长介绍,有关专家已选取最小的碎片,进行色彩等技术分析,以形成预案推广运用。
早在发掘时,在文保专家的现场指导下,出土佛像均进行三层包装,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表面色彩、贴金等装饰不受损失。第一层宣纸包装用于平衡湿度,第二层气泡塑料薄膜包装用以防摩擦碰撞,第三层塑料薄膜用以密封。
据介绍,目前色彩保护、金箔装饰的加固、近3000块碎块的拼接缀合这三项难题形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的指导,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中心正在针对这批文物的特性制订详细的保护方案,并将陆续实施。
□待解之谜
是否源自灭佛运动
这批佛造像是什么时间、由谁埋入地下的?这背后有怎样的一段历史?
杨泓介绍,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历史上有灭佛运动和佛像痤埋制度。前者指的是因反对佛教,将佛像砸碎,杂乱填埋。后者指的是佛教信徒为了做功德,看到古代残像就收集在一起规规矩矩地埋下,有的还在上面建塔。
杨泓分析,从考古中发现,这些佛造像的摆放杂乱,可能属灭佛而非痤埋。另外,我国史上有几次著名的灭佛运动,其中北魏太武帝[注: 拓跋焘-拓跋焘,字佛狸,生于北魏道武帝天赐五年(408年),卒于正平二年(412年)。鲜卑族,北魏的杰出皇帝。-tuobadao]灭佛、北周武帝[注: 周武帝见宇文邕。-zhouwudi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