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浙江考古重大发现:五千
最新热门    
 
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寻找消失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新发现

时间:2013-09-01 22:53:06  来源:不详

 


    2009至2011年我们重点对良渚古城外围进行了调查、勘探和发掘,初步探明了古城外约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古代地貌和遗址分布情况。分布在古城周围的卞家山、郑村、里山、扁担山、和尚地等长条形高地,基本构成了外郭城的形态。


    2010和2011年通过对古城东面美人地和里山的发掘,证实其为经过多次人工堆筑加高形成的居住遗址,它建于沼泽湿地上,形成临水而居的居住方式。2012-2013年对扁担山进行了解剖,显示该遗址也是良渚文化晚期人工堆筑的居住址。古城外侧长条形高地的存在显示当时在古城外围一定范围内是经过规划的居住区,是良渚古城的整体组成部分,年代为良渚文化晚期。


    2009年至2011年,我们在距古城北部约8公里的彭公乡一带进行过多次调查,发现了岗公岭、秋坞、石坞、老虎岭等水坝遗址,它们与良渚古城北部沿山分布的塘山遗址构成一个完整的治水体系。其中塘山遗址总长度约为6公里,宽约50、高约4-5米。岗公岭水坝修筑于两山之间,其堆筑方式与莫角山较为接近,下部为青灰土,上部为纯净的黄色粘土,在岗公岭青灰土层断面可见清晰的草裹泥现象,根据草裹泥内3个草样本的测定,岗公岭水坝的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约4900-5000年。

 

 


    2012-2013我们重点对良渚古城城内进行了勘探发掘,探明了古城城内有完整的内环河水系,水道蜿蜒交错,水路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方式,同时还证实古城南部的良渚港和北部的湖池头水域经历五千余年至今仍在使用。


    人工高台组成的宫殿区占据了城内的大部分地区。其中中心土台莫角山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南北宽约450米,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人工堆筑高度约14米。其堆筑方法是下部用取自沼泽地的青灰土堆筑,上部用取自山上的黄土堆筑。遗址中心区域有沙土广场,还发现过大型柱洞。在莫角山大土台的上面,还有三个小型台基,分别称为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在莫角山遗址的西北角是反山贵族墓地,在墓地西端发现了11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通过对莫角山的东坡、西坡和大莫角山的南坡、北坡等区域的解剖,我们对莫角山和大莫角山的边界、堆筑方式、时代等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莫角山东坡的发掘显示出莫角山边缘的堆筑方式是先在地势较低的河岸位置用草包泥堆筑,其上再采用分块版筑的方式夯实;此外东坡还发现碳化稻米集中分布的遗迹,出土大量的碳化稻米,总量达到2-3万斤,可能为莫角山上宫殿区粮仓失火后的废弃堆积。2012上半年莫角山西坡的发掘显示莫角山与姜家山之间有一条古河道相隔,下半年的发掘则揭示出良渚文化晚期的河道及河岸堆积,河岸地势较低处用草包泥堆筑,在河岸发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