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考古发现 >> 世界文化 >> 正文
茶叶饮食的变迁
祝贺寿辰的饮食礼仪
中国饮食礼仪(三)
黄帝,饮食文明的创始者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
说说冬至的饮食文化
唐代饮食中的野菜(一)
唐代饮食中的野菜(二)
唐宋时期饮食中的药苗(
唐宋时期饮食中的药苗(
最新热门    
 
饮食、交通丧葬习俗

时间:2007-3-8 12:02:13  来源:不详
饮食、交通
山地农耕的畲族,其食物来源多为旱地农作物,或者靠山吃山,直接来自山林果品菜蔬,飞禽走兽。20世纪80年代之前,番薯是山区畲民的传统的主粮,自明代开始漳潮地区,闽东闽北,浙南浙西畲民广为种植。50年代之前,畲民还食用自家耕种的旱稻,这种"种于山,不水而熟"的旱稻称为"畲禾"。畲族副食品多取之于山,福建长汀杨濬诗云:"姜薯蓣豆种山椒,叉木诛茅各打寮夜半风腥呼'野菜',强弓毒矢竞相邀"(转引杨澜:《临汀汇考》卷二,《风俗考5畲民附》。)。畲民长年以自种菜蔬,瓜豆和竹笋佐餐,还上山狩猎寻觅野味。畲族传统节日食品还有农历三月三的"乌米饭",端午"菅粽"和年节"糍粑"。畲族人都爱喝绿茶,乌龙茶,闽东畲族以茶待客时,有时行"宝塔茶"习俗。


随山而徙的畲族没有系统完整的风水观念。畲家所居之地,主要是按农耕文化的特点,凭借经验选择山水田皆佳处。由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压力,有的畲村把仅有幅员而缺少资源的恶劣环境权作为立锥之地并代代相续,并住上数十或成百年。一般地说,畲村传统的聚落特点有四:其一,文化地理学所言的散漫型居民点(即"散村")多于集聚形村庄(即"集村")。其二,畲村一般没有严格地按汉族风水理论来布局阳宅,但畲村的宅门和灶门的朝向有一定的讲究。其三,住宅重实用,虽然整体建筑格局与当地汉族民居大致相同,即为土木建筑,但朴实无华,重栽培树木,认为这些树木能"培荫风水"。与农耕文化相关,畲族有以"牛眠地"定为村落者。如福建《古田县志》载,唐乾符三年(876年),威武军节度使蓝文卿长子蓝应潮承雪峰寺(位于福建闽侯县)真觉禅师法旨"可乘二白牛所眠处开基"古田富达村修于清代《蓝氏宗谱序》。,应潮举家迁往蓝洞,即福建古田县十七都富达村。"除地筑室,辟莱为田,今石牛尚存"(《古田县志》卷八,《杂纪》,清乾隆十六年。)。今富达畲村二千余人,良田数百亩,为闽省人口最多的畲族自然村之一。古代畲族游耕时期或初迁阶段的民居建筑为茅寮,又称"畲寮",分为山棚与泥间两种。定居后的畲族,最主要的民居样式是瓦房,又称"瓦寮",土木结构,因地制宜,形态各异。福建霞浦樟坑村蓝氏大厝位于崇儒畲族乡西北约20公里处,坐落在地势高峻的鹰嘴岩上,房屋坐北向南,背山面谷,左右坑壑,四周以砖砌成风火围墙,屋前悬崖峭壁,屋后仅一条5里长羊肠小道盘山而出。


整座房屋仅有东边双重门供人出入。该屋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