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揭秘:中国古代唯一女状
家谱证实:孔令辉为孔子
孔子家谱第5次续修 录入
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
孔子77代长孙 首位“奉
孔家后人力挺孔子会武术
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
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辞
孔德成病逝 大陆南宗奉
易中天:孔子是20世纪最
最新热门    
 
试论孔子的“斆”与性情的关系

时间:2009-4-6 21:17:17  来源:不详
想,被孟子超拔成了“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荀子也认识到了这一理路的重要性:“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劝学》)二位大师的理论面向不一样,但是继承圣道的精神却完全相同。 

余论

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主语是“性”,“习相远也”的主语当然也是“性”。这是说,人们后天的学习、习染使他们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差异。钱穆先生的翻译是:“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惯而相远。”[22] 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是:“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23] 李泽厚先生的翻译是:“人性本相接近,习俗使之遥远。”[24] 大同小异,三者都认为,通过学习,习染,可以改变人的性情,这应该是贯穿《论语》始终的观点。然而,通过上面对《论语·学而》第一章的分析,我们发现,“斆”,在《论语》中,又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抵达性情之正的手段与途径,它更为重要的是一种人生性情的价值选择,是有志之士的一种生活方式。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此之谓也。

--------------------------------------------------------------------------------

[①]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二),中华书局1990年8月版,第434页。

[②]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1月版,第64、65页。

[③] 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上),中华书局1987年7月版,第269页。

[④] 陈宁著:《〈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儒家人性言论初探》,载《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

[⑤] 卢家楣等主编:《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86页。

[⑥] 卢家楣等主编:《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90页。

[⑦] 卢家楣等主编:《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10页。

[⑧] 卢家楣等主编:《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88页。

[⑨] 卢家楣等主编:《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73页。

[⑩] 卢家楣等主编:《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86、387页。

[11] 卢家楣等主编:《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 上一页  [11] [1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