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陈卫平·〖马克思主义与
陈卫平 ·〖当代中国普
张祥平 ·〖社会6公理与
最新热门    
 
毛卫平 ·〖和谐哲学: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

时间:2009-12-23 11:47:14  来源:不详
还有人把“斗争哲学”与矛盾的斗争性相联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而把“和谐哲学”与矛盾的同一(统一)性相联系,认为讲斗争就是“斗争哲学”,“和谐哲学”是只讲统一、不讲斗争的。这种看法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是任何矛盾皆具有的普遍属性,只要存在着矛盾,就存在着这两种属性,不能机械地把它们分开。不能不指出的是,之所以造成这种误解,“斗争哲学”的名称是一个原因。确切地说,作为与“和谐哲学”相对应的概念,“斗争哲学”应称作“革命哲学”。之所以称作“斗争哲学”,有其特殊的来由,后面我们再作说明。

那么,和谐哲学与斗争哲学的区分究竟何在?它们的区别在于:所谓斗争哲学,讲斗争,也讲统一,但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当下的这个统一体;而所谓和谐哲学,讲统一,也讲斗争,但斗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统一体的存在及更好的发展。斗争哲学是事物处于质变阶段的哲学,是革命党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而和谐哲学则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的哲学,是执政党的哲学,是建设的哲学。二者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阶段不同,出发点和目的也不同,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由此也决定了它们的方法论原则的不同:斗争哲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一个吃掉一个”;而和谐哲学的方法论原则则是:共存、共荣、统筹兼顾。

艾思奇首先将传统的中庸之道、和的哲学与质量互变规律联系起来。20世纪30年代,在《中庸观念的分析》一文中,艾思奇指出,“中庸”的道理“不仅仅是中国人独自专利的大发见,全世界各国各民族,对于这一点也多少总有一点知道,有所表白。”[1]他进一步明确指出:“在黑格尔,那论理学的质量篇中所说的一切,正符合这中庸教义所根据的事实,质量即在一定的量的限度内活动的质,也即是说事物性质的伸缩活动有不可逾越的极限,不越过极限,则质可以实存,越过极限,则原来的质的规定便被否定而突变为他种的质。这样,事物的存在必也是质量的存在,存在即质和量的统一,质的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