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毛卫平 ·〖和谐哲学:
陈卫平·〖马克思主义与
陈卫平 ·〖当代中国普
张祥平 ·〖社会6公理与
郑国华
郑国忠
郑国顺
郑国南
郑国仲
郑国章
最新热门    
 
郑国平·〖试论袁枚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之异同〗

时间:2010-6-29 11:13:58  来源:不详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一位杰出的美学理论家和诗歌理论家。其“性灵”说不仅在当时影响很大,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和美学理论。
    中国古代传统的诗歌理论强调诗人内在情感的表现,非常注重诗歌的抒情特征,认为诗歌必须表现诗人的情感才能感动人,才有美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认识到诗歌的抒情特征,《毛诗序》更是明确的指出诗歌是情感的表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以后中国传统的诗歌美学理论基本上是沿着这一主线发展的。如朱熹说:“诗者,人之心感物而行于言之余也。”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刘熙载在其著名的美学著作《艺概》中更是说得明白,“昔人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这些见解从理论上阐明了诗歌的审美特性。
    在这一点上,袁枚的诗歌美学理论与其是相通的,袁枚主张诗要写“性情”,他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又说,“诗人者,不可以无我”。也就是说,袁枚认为作诗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在他看来,“性情”是诗的根本,一切题材,内容,音韵,格律,语言风格等等,都是“有定而无定,恰到好处”即妙,他宣称对于古今人诗,对于各个流派,各种风格的诗,“无能不爱,无所偏嗜”,主要在看他们有无表现性情。
    由此看来,强调诗人内在情感的表现,是我国古代诗论的共性,也是袁枚诗歌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的相同之处。但对这种人性美和人性内涵的理解与表现上,却又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
大家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要把维护奴隶等级制度的“礼”作为自觉的要求。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是说君子中可能出现“不仁者”,而小人中绝不会出现“仁者”。也就是说,“仁与不仁”,主要取决于后天的主观努力,即思想道德意识的修养。所以孔子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基于以上观点,孔子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们的教化作用,十分重视审美和艺术对于人的精神影响。同时,他对审美和艺术又进行了规定。
《论语》中有这样两段记载:
其一,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其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其一告诉我们,孔子从韶乐中获得了很高的审美愉悦,那么,韶乐何以能使孔子产生这么大的美感呢?其二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心中认为美的艺术,必须符合道德的要求,必须包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