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儒家仁孝观念:孝心是人
致全国著名书画家的一封
儒家文化与山东文化发展
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啊
李慧子·〖儒家思想如何
黄玉顺·〖从《商君书》
萧功秦 ·〖从历史看儒
董琼华·〖儒家精英主义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啊
最新热门    
 
儒家的温和主义展现出超前的文明睿智和高度

时间:2011-08-10 08:04:17  来源:不详

   构成中华思想文化[注: 西方思想文化15世纪至17世纪,可以说是欧洲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欧洲经历了重大变革,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艺复兴”运动。]核心的儒、佛、道三家哲学,都是崇尚中道的哲学,而形态各有不同。

  各种文化与价值观中都有温和主义存在,温和主义是文化与价值观健康化的保障。

  中和之道主张社会进步,但要稳步推进,既不守旧,也不冒进,适合大多数人的需求,也能为大多数人理解。

  一

  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之学是仁礼之学。从广义上说,仁是爱人之心,礼是社会秩序[注: 社会秩序正文  表示社会有序状态或动态平衡的社会学范畴。   中外思想家很早就注意社会秩序的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治”,]。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中和之道。中,孔子称之为中庸,程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四书集注》)用现代语言说,“中”是以人为本,顺乎时代,合乎民心,不走极端,无过与不及之失,所以是行仁的正道;庸是社会人生常态常道,必然规律,平凡正大,不诡异神秘,人人得而行之。

  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受孔子和儒学的影响,中和之道成为主流的核心的意识,左右中华思想发展的方向和中华文化的生态。构成中华思想文化核心的儒、佛、道三家哲学,都是崇尚中道的哲学,而形态各有不同。儒家讲仁礼中和之道,始终高举仁爱、礼义的大旗,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奋斗目标。道家与道教[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道教在民间有着分布广泛的信徒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daojiao]讲阴阳中和之道,老子[注: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主张“守中”,“知和曰常”,以中和为贵,庄子有“天和”、“人和”之说,《太平经》谓:“阴阳者,要在中和”,李道[注: 李道[清代画家],李道[宝健集团总裁]]纯提出守中致和的丹道论,中和成为一条思想主脉。佛教[注: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被称为佛陀)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建立,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fojiao]哲学可称为缘起中和之道,主张离断常见,不执于有,不执于无,亦不执于不执,是谓中道,即俗即真,即心即佛,平常心是佛,而人间佛教就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行其中道。由此之故,在中国思想史上,原教旨主义、极端主义、诡秘主义皆无大的市场,不能成为主流意识,人文与宗教、信仰与理性能够互制互补,各种学说中形成温和主义占主导的传统,避免了大的宗教狂热和反宗教狂热。同时和而不同成为一种稳定的文化认知传统,已深入人心。清末改良主义思想家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提出“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当代民族学家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十六字:“各美其美,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