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一的境界:守道、谦虚、
无私寡欲篇之《无私寡欲
以民为本篇之《小国寡民
高允的境界(图)
庄子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图)
自然的境界
陈寅恪用命写书 学问真
鸦片战争以后的境遇 揭
“命-性-道-教”:“
最新热门    
 
善的境界:以德报怨

时间:2011-07-20 23:08:44  来源:不详

作者: 刘固盛 | 来源: 光明日报

    摘要:在如何解除矛盾、化解怨愤上,老子[注: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主张“以德报怨”,老子认为,对待怨愤的的最好方法是以德报怨,这也是老子之善的最高境界了。

  在如何解除矛盾、化解怨愤上,老子主张“以德报怨”(第63章)。《老子》第79章指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什么是“和大怨”呢?河上注云:“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相和报也。”这一解释是可取的。而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所主张的“以直报怨”,其意正与“和大怨”相近。当然,在老子看来,这种“和报”怨愤的方式,必然损害人情,留下余怨,因而不可为善,所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老子认为,对待怨愤的的最好方法是以德报怨,这也是老子之善的最高境界了。


  相对于孔子的以直报怨来说,老子的以德报怨更显示出一种宗教式的情怀。这点恰在以后的道教[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道教在民间有着分布广泛的信徒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daojiao]教义中得以印证,如南朝[注: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nanchao]道士顾欢在诠释《老子》时发挥曰:“自然无情,以与善为常,司契之人,是道之所与也。然则此经所明,是自然之道,可以与善,不可示恶也。问曰:盖闻常善救人,则善恶无弃,天道普慈,无物不育。善者己善,何须此与?恶者宜化,何为不示耶?答曰:道教真实,言无华绮。上士[注: 上士是军人的职衔,在部队多半担任副排长的职务。-shangshi]闻道,勤而行之,下士[注: 下士军衔 各国军士军衔中最低级别称号。该词来源于意大利语“班长”。-xiashi]闻道,大而笑之。闻而勤行,以成其德,闻而大笑,只增其罪。故以道与善,成人之美也;不以示恶,不成人之恶也。”(《敦煌[注: 敦煌市-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东经92°13′-95°30′,北纬39°53′-41°35′。东西分别与安西县、肃北蒙古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相接。]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