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唯“善”为上 同“德”
最新热门    
 
唯“善”为上、同“德”异彰——老子与苏格拉底

时间:2012-8-24 12:59:13  来源:不详
取所需,各得其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苏格拉底无文字留存,但其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却始终激励着后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最优秀的个体,他在“认识自己”的人生中,超越了肉体的欲望,直抵灵魂的理性,并以“知行合一”的方式,用生命换来了伦理的哲学升华——苏格拉底主张“德行[注: 师言:“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 德相 ”,譬如走路、行仪……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即知识”、“无知即罪恶”。故有知者有畏,无知者无畏;知难行易,知易行难。

      我等后人,今日在此:缅怀先贤,聆听古训;薪火相传,自救世道人[注: 道人 拼音: 解释: 1.有极高道德的人。 2.炼丹服药?p修道求仙之士。 3.道教徒;道士。 4.佛教徒;和尚。 5.佛寺中打杂的人。]心。

      老子之“德”,是“人法地”之“水德”——水不争,往低处流,积之则厚。这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感应”到的“善意”,是人类“厚德载物”、善待众生的崇高道德。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见《道德经》第8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见《道德经》第22章)“是谓不争之德,是为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见《道德经》第68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见《道德经》第14章)

      老子又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见《道德经》第73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见《道德经》第81章);“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注: 清代东北政区名。顺治元年(1644)﹐以盛京(今辽宁渖阳)为留都﹐置内大臣统辖东北全境。康熙後盛京将军辖境﹐东至兴京边二百八十里吉林乌拉界﹐西至山海关八百馀里山海卫界﹐南至金州(今辽宁大连)南境七百三]下?唯有道者。”(见《道德经》第77章)“善者不多,多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