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韩媒:潘基文将老子名言
安徽国际老子文化交流协
中国老子网微信公众平台
河南省人大代表朱良才呼
老子文化联合申遗新春联
《老子传奇》即将登陆中
解读《老子》四十八章:
《老子集成》还是《老子
荃葵:取老子“烹小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源”
最新热门    
 
老子心目中管理之道的四重境界

时间:2016-02-18 22:53:58  来源:不详
,则容易被人们感受到,故能获得百姓爱戴,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语),“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第六十六章),这就是“其次,亲之”的“德治”之道。

    “失义而后礼”(第三十八章),比“德治”之道再等而次之者,是“礼治”之道。礼的本质是敬,而礼敬是有条件的,所谓“礼尚往来”是也。由于“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语),故推行“礼治”者,礼贤下士,恭敬一切,可以赢得人们的赞誉,甚至歌功颂德,这就是“其次……誉之”的“礼治”之道。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第三十八章),比“礼治”之道又等而次之者,是“法治”之道。这种“道(dǎo)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管理模式,须以强制措施来保障其管理目标的实现,敢有不从者,即以刚性律令制裁之,从而使人们产生畏惧心理,不得不服从,同时也会导致“民免而无耻”的规避现象产生,这便是“其次,畏之”的“法治”之道。

    至于“侮之”,则是不遵循任何管理之道的原理,“想一出是一出”,动辄任性妄为,因而招致管理对象的蔑视、抵触甚至反抗,周幽王[注: 周幽王是周宣王的儿子,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宫湦(湦一作涅、湼)。出生于周宣王三十三年(公元前795年,据干宝《搜神记》记载)。]的“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是最佳例证。

    无论法治、礼治、德治,还是道治,一切管理之道的有效实施,均取决于管理者自身是否能率先垂范,做出榜样,以令被管理者产生足够的信心。

    法治、礼治、德治、道治,四个层面的管理之道,相互结合起来,逐步落实,逐级递进,当达到“太上,下知有之”的最高境界时,便是“没有管理的管理”的“无为而治”。此时的管理体系,既样样具足,又没有任何外在痕迹可寻,今人[注: 今人 拼音: 解释: 现代的人;当代的人。-jinren]有称之为“零(〇)态管理”的。作为管理者,与道合一,靠“场能”说话,推动一切自然和谐有序地运转,而不再劳心费力地“发号施令”,故能做到“悠兮其贵言”;作为被管理者的普通百姓,在“太上”强大的“管理场”的有效运作下,一切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就,他们真的是只知有“太上”这么一回事,而不知“太上”到底为自己做了什么,如尧帝时期《击壤歌》所描绘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何有于我哉!”不正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太上”管理境界吗?!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