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韩媒:潘基文将老子名言
安徽国际老子文化交流协
中国老子网微信公众平台
河南省人大代表朱良才呼
老子文化联合申遗新春联
《老子传奇》即将登陆中
解读《老子》四十八章:
《老子集成》还是《老子
荃葵:取老子“烹小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源”
最新热门    
 
《老子》第一章新解

时间:2016-02-18 22:53:59  来源:不详
汉朝使用本始这个年号一共四年。 相关资料 本始 汉宣帝 年号 汉朝 四年-benshi],有表明的是万物的根源。河上公本等在“无名”“有名”后断句(严遵、王弼等人亦用“无名”“有名”作解),逻辑上则显得不通:“无名”“有名”作为一个名称何以能成为万物之“始”与“母”?在《老子》81章中,除第一章外,提到“无名”的有三章、提到“有名”的有一章。这三章的“无名”说的都是道没有名字或道不可名状,并不是把“无名”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使用。“有名”一词的提出是在32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其意为,圣人根据人类浑朴散去的情况,为达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必须设立官长,建章立制,确定名分,即“始制有名”。可见,这里的“有名”,既不是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使用,也不是“道”的别称。

  从文义和逻辑上来看,“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句后应接“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句,因为符合此“两者……”条件的只能是“无”和“有”。“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中的“无欲”和“有欲”抑或“其妙”和“所徼”,明显不适合此处的本体论设定,都不能充当此“两者”。历史上有不少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决之,如宋代的王安石[注: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上池村人)。]、司马光[注: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等。他们解决的办法就是在“常无”“常有”后断句,而传世本“欲”字后无“也”字的事实,为他们如此断句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但这种断法的硬伤也较为明显:其一,《老子》文本中大量使用的是“常”“无”“有”的概念,而没有使用过“常无”“常有”的概念。其二,帛书《老子》(王安石、司马光未见过此本)“欲”字后有“也”字的事实,宣告了二人断法的不合适。“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说无、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相异,都可称之为幽远玄妙。玄妙背后的玄妙即道之玄妙,是一切玄妙的根源。这里的“门”字与第六章“玄牝之门”中的“门”字是一个意思,不是指门径,而是指根源和出处,乃道是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意思是,所以常处无欲状态,才能观察、体悟道的奥妙;常处有欲状态,只会带来“道之物”感知的世俗化后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作为结论放在本章结尾,从文义和逻辑上看都是可行的,而“故”字作为本句的首字为这种调整提供了便利。若作如此调整,不仅整章的语意清晰而且结构合理:道……;名……无……;有……此两者……;故常……但这种处理尚未找到传本的依据。严灵峰先生在《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一书中指出,帛书本的底本原写在竹简上,因此抄写中会有简序倒错现象。严先生甚至列举了原竹简存放的多种可能的秩序。“此两者……”句与“故常……”句之间的竹简顺序有否发生过“倒错”现象,只能留待文献的进一步发掘去证明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