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与
董必武:当之无愧的中共
刘心武曹雪芹是写完了《
何兆彬
何兆璋
最新热门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与近代化(组图)

时间:2009-4-18 15:47:01  来源:光明日报

林则徐画像,他在近代中国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张之洞像,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近代中国影响极大。

一、中西学术之争的历史背景

先说一下中学。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是世界文明古国。这个文明古国几千年以来形成了它一套行之久远的而且深入人心的学术和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简单地说就是以孔子的儒学为中心的一套道德系统和意识形态,这个我们称之为中学。

18世纪的时候,英国依靠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个超级大国,那时候中国依旧闭关自守,自视为天朝上国。当时英国派了一个使臣到中国来见乾隆皇帝,要求通商。乾隆皇帝的答复是,我们中国是天朝上国,什么都有,允许你们来中国通商是天朝上国的恩赐。中国是天朝上国,别人都是落后的蛮夷,这种心态我想当时不仅仅是皇帝一个人有,大多数中国人可能也都有。

1840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这对于中国是非常大的打击,这么一个天朝上国怎么被一个“蛮夷之邦”打败了?当时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开始反省,觉得西方坚船利炮比我们厉害,所以以后要对付洋人就要师(学习)洋人的长技,也就是吸收西方比较高明的技术跟他们打。这是中国思想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人们不再认为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是高人一等的,中国还需要学习西方的技术。

当时少数比较敏感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很新的观点,就是过去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学习的知识,都是三纲五常,这是中学,它的统治地位是不能动摇的,但是要辅之以西方的技术。在此以后,相继有一批人持这样的看法,他们是最早的“洋务派”,认为不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是不能立国的。所以后来就有了江南制造局、马尾造船厂以及同文馆这些机构。这以后,人们又认识到搞技术必须要有科学基础,可以说人们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当时具体地说就是学习数理化等知识,就我看到的材料来说,在19世纪60年代,有一个中国人李善兰,是北京同文馆的数学总教习,相当于今天的数学系主任,他第一个把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也就是近代的科学体系介绍给中国,这已经比西方晚了两个世纪。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已不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还要学习西方的科学。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中学与西学之争,究竟应该学习中学还是应该学习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