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与
董必武:当之无愧的中共
刘心武曹雪芹是写完了《
何兆彬
何兆璋
最新热门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与近代化(组图)

时间:2009-4-18 15:47:01  来源:光明日报
学,或者两个都学。主张学中学和主张学西学的两个阵营互相辩论也好,竞赛也好,都是跟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又接连打了败仗,中国越是打败仗就越要强调学习西学。半个世纪以后到1894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被日本打败了,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因为日本过去被中国看作是一个藩属国。当时中国的知识界认为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在制度、文化各方面都学习了西方,即所谓“脱亚入欧”,所以才把中国打败了。因此4年以后,也就是1898年中国出现了戊戌变法。应该说戊戌变法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进了一步,变法者主张中国不能只学西方的科学和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制度而独立,一定要有一个与之配套的社会制度。所以当年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诉求就是我们也要有议会,“通上下之情”。后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中学和西学之争并没有停止,一直还在争。争到几乎当时所有的中国知识界或思想界、学术界都参与了这场大论战。后来清朝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写了一本书,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就是我们中学也要,西学也要,但是以中学为主体,同时借鉴西学作为应用手段、应用技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很流行。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我们用一个词语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它的语境,它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出来的时候,一些传统体制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因此提出这个口号,主要的目的还是要积极维持中学,是要为中学巩固地盘。我们不能看一个词语的表面意义,还要看到它的内涵,它背后实际的意义是什么。它实际的意义是维持中学正统的地位,那就是三纲五常,对于皇帝效忠这是天经地义,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儿子对老子的孝这是绝对不能动摇的,这是传统的“封建道德”,也就是封建的体制,这个体制本身是不能触动的,但在这个基础上也要学一点西方的学术,作为应用。

何兆武 1921年出生,1939年入西南联大,先后就读于土木、历史、哲学、外文系。1956年到1986年为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曾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1986年以后,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译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西方思想家的学术经典20余种。著作先后结集为《历史与历史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中西文化交流史论》等。

■主持人开场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