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尚未足百年,就曾经出现过一个总结、回顾百年中国文学创作历程的小小的热潮,坊间出现了“中国百年文学经典”、“百年百种中国优秀文学图书”之类的诸多选本。
现在回头看来,这些选本是否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似乎已不那么重要,而这个百年中国文学选本热潮,实际上成了显示选家们眼光、视角和取向的差异与不同的一个竞赛的“擂台”,倒是让人感到颇为有趣、值得回味的。人们或许还可以由此思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眼光、视角、标准和取向,使那些作品得以入选,从而成为“经典”和“优秀”的?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有另外的眼光和标准?
在百年中国文学选本热早已消歇,甚至已被遗忘的时候,花城出版社出版了林贤治、肖建国先生主编的6卷本《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1907—2007)》,包括小说三卷(《故乡》、《边城》、《黄金时代》),散文两卷(《哀歌》、《广场上的白头巾》),诗歌一卷(《旷野》)。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百年”中国文学选集丛书,而且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新选本。
翻开书就会发现,别的选本一般都会入选的一些“当红”作家及其作品,在这个选本中是见不到的,而别的选本根本没有入选、甚至没有进入一般文学史家的视野的作家及其作品,如苇岸、一平、筱敏等,却被编辑进来。入选的缘由,编选者在每位入选作家及其作品之前的评介性文字之中,都做了简洁明了的阐述。对于有些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作家,如萧红,编选者也提出了别具只眼的见解。这种大胆的思路和选法,很可能会引起异议,人们当然可以对此有所保留,或者提出批评,但编选者角度、眼光和理念的别出心裁与独具一格,却是足以引发思考、给人启迪的。
毫无疑问,书名《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是编选者鲜明的文化、文学态度的一个突出表达,书前的《导言》更是编选者对此态度及编选视角和理念的一个集中阐释。以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为着眼点,以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为线索,来编选一套百年中国文学丛书,此前似乎无人做过。林、肖两位编者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编法呢?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开端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文学革命运动,又是一场文化反叛运动、精神解放运动、价值重估运动和个性觉醒运动。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由此拉开了序幕,民主、科学、自由、个性、人权、平等、博爱等等来自异邦的“新声”,传入了我们这个日渐“沉沦”的古国,中国文学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现代文化精神,散发出刚健清新的美的气息,并诞生了伟大的文学巨人鲁迅。
早在1907年,鲁迅就痛感于中国文化精神的萎靡锢蔽、中国文学的萧索荒落。他认为,“诗人者,撄人心者也。”而“中国之治”的理想,却在“不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