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汉代社会的精神风貌
汪辜会谈的精神之光
30年粉丝进化史:一部中
真实李小龙:华人世界的
浙江古万柳塘遗址见证先
试论孔子真精神之复兴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的客观价值
儒家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
儒家精神的重定:补儒与
最新热门    
 
“精神还乡”与鲁迅之后的中国文学

时间:2009-4-18 15:50:41  来源:光明网
为了使“沙聚之邦”转为“人国”,他属意于“国民精神之发扬”,主张“立人”,强调“尊个性而张精神”,亟盼出现“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抗俗”的“精神界之战士”,和“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盼望他们能够发出“沉痛著大之声”,以唤醒在“铁屋子”里昏睡直至死灭的国人。

——“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可以说,十年之后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先驱者鲁迅这一激越呼唤的遥远回声。

然而不久,澎湃的新文化运动大潮退去,新文学的阵营发生了分化,社会潮流为之一变,新文学的奠基者鲁迅,落得个“荷戟独彷徨”的境地。激荡的30年代,鲁迅即清醒地意识到并指出:“五四失精神。”到后来,所谓“救亡压倒启蒙”,救亡甚至取代启蒙,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和功利化,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文艺为政治服务,“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三突出”的创作原则……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有如涌入沙漠的清泉,渐渐流失、渗漏,以致于干涸、断流。待到十年“文革”结束,只剩下了一片疮痍满目的文学荒原。

在经历了政治的规训、桎梏和压制之后,又遭到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腐蚀和冲击,文学再度陷入危机。许多名噪一时的作家,缺乏正视现实的勇气和真诚,其作品中,也很少能看到真正的文学性所不可或缺的自由感、个人性和悲剧感。《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这套丛书,无疑是对这种令人忧虑的文学现实的反拨和针砭。编者热烈的爱憎和明确的精神指向,既表现在对于作家作品所做的择选和淘汰上,也体现于《导言》以及每个作家及其作品之前的评介性文字里。这些文字虽短,但都力求扼要地概括这一作家及其作品的精神特征及主要思想艺术倾向。

中国现代文学在走过了一百年之后,已经步入21世纪。林、肖两位编者通过此书的编选,明确地提出了“精神还乡”这一新世纪中国文学无法回避的课题。所谓“精神还乡”,就是要继承和复兴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为人生”的直面现实的伟大传统,使我们的文学成为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的文学,成为能够提升和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并为公民个人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学,成为真正参与中国的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崇高事业,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文学,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自由的和美的象征。

初夏之夜的灯下,翻看着《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使我想起了鲁迅说过的一句话:“非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

《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1907—2007)》(6卷),林贤治、肖建国主编,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28.00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