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李商隐
李商隐部分诗选
李商隐
最新热门    
 
李商隐诗歌总体风格探析(图)

时间:2009-9-26 10:41: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制约下分析,认为根植于晚唐那样一个衰颓没落、风雨飘摇的时代土壤……

    李商隐三岁就跟随父亲漂泊天涯,十岁又不幸丧父,就开始了孤苦无靠的生活。少年时代的辛酸生活,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无疑给诗人的心灵长期笼罩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几乎成为他青少年时代乃至一生中沉重的精神负荷!

    后来,不幸的事接踵而至,仕途蹭蹬,几度沉浮,又夹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苟延残喘,一直郁郁不得志,这就使他本来极为脆弱的心灵更为敏感,也更为伤感,以致不得不在居母丧其间,将营谋“窀穸之安”看作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虔诚地全力以赴,用宦囊积蓄和“父亲馈遗,朝暮饘餬,收合盈余,节省费耗”(《祭裴氏姊文》)所得,大办迁葬之事,一共办了五起,上自曾祖母、下竟至殇婴,还旁及堂叔。[9]了结了其平生一大桩心愿,他的心灵也就得到了莫大的慰藉。

    还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得好:“一个人生活的整个结构,如果因有创伤的经验而根本动摇,确实可以丧失生气,对现在和将来都不发生兴趣,而永远沉迷于回忆之中。”李商隐正是如此,这也正是其感伤诗风形成的一个根本内因。

    至于其“隐”的诗风的形成,则是其人生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李商隐少年时代便“以古文出诸公间”(《樊南甲集序》),但后来又改习骈文,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本来,少年成名的李商隐,本可借一技之长以求登第进士,重“立门构”(《集裴氏姊文》)为什么又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偏偏又去改习骈文呢?显然,这里有作者不得已的苦衷,那便是受“速拟青云上”(《商於新开路》)、光宗耀祖的潜在思想意识的支配!这能否象有些学者那样冠之以“庸俗”二字?恐怕不能。而骈文之中的华丽典雅、切事用典,对其“隐”的无疑有很大的影响。表面看来,这纯属一种“创作自觉”,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是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这真是人生莫大的悲哀!至于后来一步步地、不自持地无端被夹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中,以致一生羁绊沉浮,处在一种不得不“几欲是吞声”的逼仄环境之中,有苦难言,有痛难诉。也正如弗洛伊德在《论创造力和无意识》中所言:“人生就像奕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真是令人悲哀的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奕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这又是重压在诗人心头上的苦不堪言的另一阴影,也是诗人一生卸不下的精神重荷!因而,诗人只能在自己所唯一能够依靠的朋友——诗歌中浅斟低唱,而又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心迹。于是万端心绪,郁结于心,不易袒露;思虑层深,而往往又欲语还休,造成了其诗风的隐约迷离。

    伤而隐,诗人已无逃遁之地!!诗到此,已真正成了山穷水尽,而无复有柳暗花明,李商隐的诗,遂成为本质意义上的唐诗之绝响!最终,我们知道,唐诗始于宫廷,又复入宫廷,走了一个“圆满”的怪圈!

    伤而又不得不隐,人生之痛莫有过于此者。于是,只好逃到诗的王国来寻求心灵的慰藉,才找到了平衡心理的支撑点,才找到了医疗隐痛的救命方!这也许正是其总体风格形成的内在动因,也是根本动因。“为了生活的目的,审美态度稍微防卫了痛苦的威胁,它提供了大量的补偿。这种美的享受具有一种感情的、特殊的、温和的陶醉性质。”[10]这很能说明问题。这种风格正是李商隐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傅道彬、陈永宏,《歌者的悲欢——唐代诗人的心路历程》,河北大学出版社,保定,2001年9月,256页。

    [2]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转引自陈贻焮《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80年9月,240页。

    [3]薛雪,《一瓢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9年9月,101页。

    [4]陈贻焮,《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80年9月,257页。

    [5]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转引自刘学楷、余恕诚《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5月,5页。

    [6]黄鉴,《杨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