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杨奎松:1946年国共四平
郭世佑:辛亥革命的历史
宋庆龄在上海的最后日子
《老子》“归根复命”学
老子的生平及其事迹
钱文忠讲座中的致命硬伤
清朝金瓶掣签制度及其历
《三字经》的渊源及其蕴
十三世达赖圆寂及其前后
揭秘王明落寞的后半生及
最新热门    
 
荀况及其教育思想(图)

时间:2009-9-27 19:43: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修身》)。

    ③积善成德。荀况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又说:“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儒效》)。


    荀况关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论述   关于教学内容,荀况主张学习《诗》、《书》、《礼》、《乐》、《春秋》等;其中,他特别重视学《礼》。“礼”当时起着维护封建制度的作用,这些知识,又都符合他培养士、君子、圣人的要求。

    关于教学方法,荀况提出以下几个原则:

    ①强学力行。荀况认为学习要注重闻、见、知、行。他对知行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认为行比知更为重要,

    强调艰苦的学习和实际的行动。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儒效》)。同时他还认为,只有行之有效的,才是正确的。他曾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劝学》)。

    ②虚壹而静。荀况认为学为要虚、壹、静。所谓虚、就是虚心,不因已有的知识而妨碍接受新知识。所谓壹,就是专心。心中已有各种不同的知识,这叫“两”,不能使这种知识妨碍另一种知识的吸取,即“不以夫(彼)一害此一”(《解蔽》)。所谓静,即静心,能不受烦乱杂念扰乱。荀况说:“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解蔽》)。能够“虚壹而静”,才能做到“大清明”。即达到认识上完全透彻无所偏蔽的境界。

    ③学思兼顾。荀况继承了孔丘的思想,认为在学习上学与思二者都不可缺,这与他的认识论是有关系的。他说:“学不可以已”(《劝学》)。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④积渐全尽。荀况认为学习要全面、彻底、精粹。他说:“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劝学》)。全,也就是照顾

    全面,不要“蔽于一曲,而□于大理”(《解蔽》)。也就是要万物并陈而设立标准来衡量,即“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解蔽》)。

    ⑤专一有恒。荀况认为学习要专一,要有恒心,坚持不懈。他说:“行衢道者不至,……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荀况非常重视敬师问题,特别强调“师法”的重要。他说:“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儒效》)。他认为要“化性起伪”,积礼义为君子,就要注重师法。他强调学习必须依靠教师的指导,学生应该尊重教师。他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大略》)。同时,他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致仕》)。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