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寻访京城藏式建筑与藏字
寻访通山八百壮士 已经
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
寻访红军团队 战旗永随
长征故地寻访造访李德当
寻访中国 最早传教士 之
当事人回忆寻访狼牙山壮
毛泽东寻访长女下落 福
最新热门    
 
寻访长泾失落的繁华(图)

时间:2009-10-10 22:25:0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撰的《风土记》记载,舜曾居此,刀耕火种,开化先民,自此开辟了长泾的古文明,东舜城遗址至今已成一景。于是长泾古镇便有了“舜子居江南胤息藩衍依稀五千年旧迹,东城贯泾水劈荆斩棘累辟四十里河山”之说,长泾的兴盛起于宋代,因长泾地处长江和太湖连线的中心节点,水系发达,交通便利,逐步形成南北两大集市,故名东城里。明成化年间,又通河道,使三泾成一水,东西各与大河相通,两岸依水逐渐成街成市。街有两条,隔河相对,东西并行,河南河北的两街,以四桥沟通,又形成四弄。街为龙身,弄为龙足,首东尾西,有腾云欲飞之势。

    在细雨飘洒的午后,我们走在这条弥足珍贵的石板街上,临街的店面,大多是两层小楼,紧紧地靠在一起,隔一段便是一条狭小而深长的小弄,狭窄的街道与明清式的廊檐巧妙地构成了“一线天”,两侧小楼相依,几乎可以隔街携手握腕。门面房皆开店铺,铺面大小不一,透过门面穿堂望去,总会有好几进深的庭院,有的里面还藏着一个幽深的四合院。大多数房子底下都建有地下室,这是江南水乡绝少的建筑,也许就因为泾水两岸地势高亢,地下水位低的缘故吧。石板街上店铺林立,米店、布行、书场、茶馆、药店、南北杂货、客栈、浴室、裁缝等商铺众多,仅典当行就有7家,长泾的富庶在方圆百里极有名气,“俨成江邑东南一大市镇矣”。

    1903年3月3日,石板街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皇帝的老师,清朝相国翁同龢。长泾张慎裕店以产马蹄酥、雪片糕、麻糕、香脆饼、瘪瘪豆、粉盐豆、五香花生米等茶食而闻名,翁同龢在去江阴伞墩看梅花的途中,因馋张慎裕店的茶食,在长泾泊舟登岸。于是像肠子似的石板街被挤得水泄不通,当地人都想争睹帝师风采,岂知这位被贬离京、退乡反省的常熟人却正心中郁闷,因为慈禧还在监视他,翁同龢不敢乱说乱动,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头之祸。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晨初三刻,吴代桥小泊,雨作,巳正泊长泾,上岸买食物,又有识者,遂致塞途,败兴之至,泊四刻许。”

    长泾市场的繁荣,远近闻名,就在这条老街里,四里八乡的人都来购买必需品,女人买油盐酱醋、衣料鞋帽、化妆用品,男人买水烟老酒、锄头钉耙、蓑衣斗笠;从日常生活用品到生产工具,应有尽有。而我们去时,这条街上早已没了往日的繁华,只有几间东倒西歪的小饭馆还开着门。其中有一个叫“老饭店”,面街临河,店里人还会大谈镇里的陈年往事。当然,石板街上还就数这家老饭店生意依旧兴隆。

    石板街的东尽头是已有80年历史的大福蚕种场,偌大的院落,一色的民国初年的建筑,两层半敞开式的长楼(包括一个半地下室),院里的所有建筑都以连廊沟通,蜿蜒曲折,其间小院错落,深邃幽雅。虽是盛夏,走进育种车间依然凉风习习。这里曾是江南最大的蚕种场,年产优质杂交蚕种5万多张,以“帆船”牌商标,远销苏、浙、沪和新疆。从墙上两张古丝绸之路地图看,这里蚕种、蚕丝和丝绸由江南水乡的河湖港汊,经长江、运河运往洛阳、开封,再到长安,出西域,直到西欧大陆。

    出大福蚕种场大门,面河正是个衰落的船码头。站在码头上,遥想当年长泾河,水通长江,长江口涨潮时,江潮涌入内河,特别是涨大潮时,江水涌到长泾,如飓风西来,河水卷起千堆白雪。曾有诗为证:长泾水长已千古,下有通潮接江浦。朝生暮落春复秋,神鱼跃渊势吞吐。忽惊巨风从西来,沸腾怒气喧如雪。

    那潮声帆影、鼎沸人声虽已远去,但长泾领风气之先的名人风范,还是被人传扬。一代影星上官云珠1920年3月2日就出生在石板街上一座砖木结构的老楼里,这里现已成为上官云珠纪念馆。馆内有一幅上世纪30年代上官云珠和同学一起穿泳衣游泳的照片,江阴游客赵勇敏言之凿凿地说:“这是在我们长泾河里游泳时拍的,当年长泾的风气够时尚的吧。”上官云珠不仅有长泾的时尚,还有江阴人的倔强。从1940年10月起,她时而演话剧,时而拍电影,从配角演到主角,主演了《雷雨》、《一江春水向东流》、《早春二月》和《舞台姐妹》等不朽影片,扮演了许多性格不同的女性角色,都栩栩如生、形神毕肖,至今还活在中国几代观众的心里。就是这条窄窄的石板街走出了众多名人,有“两弹一星”元勋张大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