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南北朝时期的和尚其实是
文革时期幸存的“民国美
缤纷剪纸讲述秦汉唐故事
乾隆时期甘肃集体贪污案
邓小平:和平时期 军衔
《东方杂志》告诉我们民
中国童子军运动始末:抗
隋唐时期的日本留学生(
魏晋时期人不玩“守岁”
组图:二战时期的法西斯
最新热门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稻米是黄河流域主要农作物(图)

时间:2009-10-13 17:31:37  来源:网易
流域的竹林都是人工培育的经济林。《后汉书·郭假传》记录了东汉初年郭伋为并州牧,“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美稷地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现今华中亚热带混生竹林区的北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致位于长沙、南昌、宁波一线。而华中亚热带散生竹林区的北界,则大致与北纬35°线重合。而秦汉时期竹类生长区的北界,已几近北河今天沙漠地区的边缘。居延地区有竹简出土,取材当不至于十分遥远。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述,汉安帝时羌人起义,“无复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可知陇山一带,竹材仍常以为习见器用。

    山光水色,密林芳草,是汉赋作者特别乐于描绘的对象。司马相如《子虚赋》说到“蕙圃”所生,有“衡兰芷若,穹穷昌蒲,江离蘼芜,诸柘巴且。”扬雄《蜀都赋》所谓“泛闳野望,芒芒菲菲”,杜笃《首阳山赋》所谓“长松落落,卉木蒙蒙”,描绘了苍茫山野郁郁葱葱的景象。《南都赋》中有赞美汉代南阳地区山林之丰饶的辞句,清人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一三说,《南都赋》中的“稷”就是水杉。然而现今“杉木林”以及“冷杉、云杉、铁杉林”的生长区,均距南阳相当遥远(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地图出版社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1984年6月版,第135页)。可见这是在人为作用破坏不很严重的状况下,秦汉植被显现出的原始自然生态。

    汉代河西简牍资料中多见有关“茭”的文书遗存。“茭”,当指饲草。敦煌汉简有简文反映了有关“茭”的更具体的信息。我们看到有这样的简文:“……为买茭,茭长二尺,束大一韦。马毋谷气,以故多物故……”。按照汉尺与现今尺度的比率,“二尺”相当于46,2厘米。可见当时河西地区有规模可观的上好草场。“茭”、“束”的计量往往数以万计。居延汉简又有关于“伐苇”和“伐蒲”的简例。“苇”和“蒲”都是水生草本植物。“伐苇”数量一例竟然多至“五千五百廿束”,可以作为反映居延地区植被和总体生态条件的重要信息。

    稻米,西汉时曾经是黄河流域主要农产。《汉书·东方朔传》所谓“关中天下陆海之地”,“又有秔稻、黎栗、桑林、竹箭之饶”,将稻米生产列为经济收益第一宗。西汉总结关中地区农耕经验的《汜胜之书》写道:“三月种杭稻,四月种秫稻。”关中地方还专门设置“稻田使者”官职,也说明当时关中稻米种植之普遍。


    华北平原的湖泊在秦汉时期经历了扩张过程。有学者指出,“先秦至西汉时,河北平原的湖沼十分发育,分布很广”,“这些湖沼大多是由浅平洼地灌水而成的。因补给不稳定,所以湖沼水体洪枯变率很大。许多湖沼中滩地、沙洲和水体交杂,湖沼植物茂盛,野生动物如麋鹿之类大量生长繁殖”(邢铁、王文涛:《中国古代环渤海地区与其他经济区比较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上册,第64~66页)。秦汉之际的历史记载中,多见有关“泽”的历史记录。陈涉暴动,起事大泽乡,乡名“大泽”,不会和“泽”没有一点关系。《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了刘邦“到丰西泽中”“止饮”随即又“夜径泽中”斩蛇的故事,是“丰西”有“泽”。又《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说彭越“常渔巨野泽中,为群盗”。则是有关“巨野泽”的记载。项羽在垓下决战中走向最终的失败,也曾经有“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的遭遇。可知当时黄河下游及江淮平原,多有“泽”的分布。湖泽的密集,是当时黄淮海平原显著的地貌特征之一。邹逸麟曾据文献资料,得知周秦以来至西汉时代,黄淮海平原上见于记载的湖沼有46处,其中河北平原11处,黄淮平原33处,滨海地区2处。邹逸麟说:“事实上古代黄淮海平原上的湖沼,远不止此”(《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历史地理》第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版,收入《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版)。就关中地方而言,据历史资料所知当时自然水面和人工水面其规模之广阔和分布之密集,也与我们现今所看到的当地地理面貌有所不同。著名的昆明池,根据2005年4~9月考古钻探资料,池岸周长17.6公里,池内面积约16.6平方公里,约合汉代360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市汉唐昆明池遗址的钻探与试掘简报》,《考古》2006年10期)。昆明池虽然一般都认为是人工湖,但是号称“周回四十里”的规模,不是短期之内可以完工的。《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说,“元狩三年夏,大旱。是岁发天下故吏伐棘上林,穿昆明池。”是当“大旱”之时,开工穿昆明池。“大旱”发工的说法,暗示昆明池址原先可能已有积水。据推断,工程的主要内容除开浚外,还包括修筑堰堤。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