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学者:楚国名相孙叔敖封
吴楚之争:楚国令尹子囊
最新热门    
 
楚国伐蔡的历史动因(图)

时间:2009-10-15 10:28:23  来源:香港文汇报
出来。《诗经》源自黄河流域,代表北方文化,充满现实主义精神,《楚辞》源自长江流域,代表南方文化,洋溢浪漫主义气息;《诗经》情系家国,温柔敦厚,拘泥于道德礼教,《楚辞》魂牵神灵,浓烈幽深,迷漫巫风妖气;《诗经》内敛含蓄,平实质朴,少不了怀旧世的短叹,《楚辞》奔放张扬,奇兀诡谲,多半是创新天的长吟。正由于这样的异于中原的文化渊源,加之赋税充裕,邦基稳固,楚国不需要臣服于谁,不必受周天子礼法的约束,行动起来就没有包袱,没有忌惮。即使后来面对强势的秦国,荆楚大地仍然回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言壮语。

    楚国发祥之初,就被自诩正统的中原国家视作“非我族类”的化外之群、蛮夷之地,且联合起来屡加挞伐。这种民族偏见和歧视,严重挫伤了楚人的自尊心,更加激发了他们桀骜不驯、蛮劲十足的抗争性格。每当军事扩张受到礼法的质疑时,楚国的国君往往会以“吾蛮夷也”应对。细细品咂,这样的措辞折射出来的恰恰是自尊心备受伤害后的无奈。由于不被承认,楚国只好自封为王。楚国正式受封于周成王时期,爵位在五等诸侯中位列第四,所以《春秋》中一概称其为楚子。当时的楚君对此极为不快,在请求加封未果的情况下,开始大肆兼并周边部落,公然与周室分庭抗礼。

    用唯物史观看问题,楚国屡屡进犯中原诸国,特别是它与晋国、吴国长年征战的潜在动因,应该不仅仅是争夺霸主地位,而是关系到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推行。说白了,就是让世人见证并承认荆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并不逊于中原。否则,便无法解释它为什么对中原诸侯总是看不惯、不服气。与中原各国讲求“师出有名”、“取之有道”的话语传统不同,楚国重实轻名,向以刀枪剑戟的强势语言与中原各国对话。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实力排行榜上,楚国落后于前两名的时候不多,而且也是灭人国家最多的一个。这种开放扩张的性格,对封闭保守的中原各国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在和平指数几乎为零的年代里,蔡国不过是楚王卧榻之侧的一碟小菜,随便找个理由便可征讨。所以,刘向在蔡人使楚的这段记述后不无惋叹地说:“故发二使见三谋伐者,蔡也。”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