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国外名人看《道德经》(
《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王蒙:《道德经》与中国
古典《易经》对市场经济
港报析新《三字经》 部
诗经版本老鼠爱大米网络
《三字经》的渊源及其蕴
《三字经》是流淌在中华
钱文忠:中国人普遍对《
孔子“《诗》可以群”的
最新热门    
 
《诗经》时代的关中农业(图)

时间:2009-10-27 10:27:38  来源:西安晚报
(薄皮甜瓜),八月断壶(葫芦),九月叔苴(麻籽)”,“九月筑场圃(打谷场),十月纳禾稼,黍稷重(早熟黍)穋(晚黍),禾麻菽麦”。从诗中看出,周初的农业生产活动计划安排很周密,且种植粮、油、果、菜、麻等多种农作物。几千年后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关中农村的农业生产活动,基本上还是如上面所述的那些自给自足式的简单内容。

    周发展农业为秦汉富强奠定了基础。《史记》载,战国后期,秦用商鞅变法,废井田制,“关中为沃野”灌区“收亩皆一钟”(一钟合今100公斤),当时人均种地15亩,“秦富十倍天下”。到汉武帝时,农业政策促进农业更大发展,长安城南“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接),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诗经》时代,人们的服装除用兽皮、蚕丝、野生葛藤之外,还广泛种植麻类以满足穿衣需要,《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麻”,可见麦、麻同时种植。《诗·南山》“艺(种植)麻之如何?衡从其亩(纵横布局)”。而从《诗·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可以沤纻(苧麻)”看出,当时的麻有两个种类。麻经沤制,麻皮易剥并软化,以供纺织用。

    《诗经》时代,人们的服装通过印染呈现多种色泽,《小雅·采绿》中的“采绿”、“采蓝”说明人们已经开始运用染料,而染料植物单纯靠采野生的已不能满足需要,所以,《诗·东门之墠》曰“茹■在阪”,“墠”,整平的地,用来种植茹■,其根可制红色染料。

    《诗经》时代,关中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有了一定水平

    《诗·大雅·生民》记述后稷在“邰家室”种植庄稼,“有相(观察)有道(方法),藝(艺作务)之荏菽(大豆),荏菽旆旆(茂盛)”,“麻麦幪幪(茂盛),瓜(甜瓜)瓞(幼小瓜)唪唪(果实累累)”,“诞降(选择培育)嘉种,维秬(黑黍)维秠(一壳二粒米),维糜维芑(一种高梁)”。这些说明,后稷在实践中通过野生驯化和从变异植株中选择、培育出许多种类的农作物,而且通过一系列务农技术,使农作物生长茂盛,获得丰收。

    周祖后稷创造了许多农业生产技术,也总结了民间的生产经验,然后教给民众,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向全国推广。

    《诗·大雅·公刘》记述公刘迁豳时,“相(勘察)其阴阳(南坡北坡),观(查明)其流泉”,“度(测量)其隰原,徹(开垦治理)田为(种)粮,度其夕阳(西坡)”。这些说明了3000多年前,周人就懂得实地测量和规划土地,注意了坡地的朝向,土壤的水分状况,并根据水流方向整治土地便于灌溉。关于规划、治理土地及农田灌溉的内容,在《大雅·皇矣》中可见,周文王在岐山“度其鲜原”、“我泉我池”;《大雅·绵》曰“乃疆(规划)乃理(治理),乃宣(疏河)乃亩”;《小雅·黍苗》说“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土地平整后,保持水土,水流变清。而《大雅·灵台》中有这样的话,“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滮池在今西安西南灵沼村)”。

    周迁豳、迁岐以及平常的农业生产,都要开垦荒地。《大雅·灵台》记述“帝(文王)省(视察)其山”,制订了一整套开垦荒地的操作规程:“作之屏之”,“修之平之”,“启之辟之”,“攘之剔之”。

    《诗经》时代,人们对农作物害虫的防治方法缺乏(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关中农村仍然还存在这个问题),只好祈求神灵保佑。《小雅·大田》中记载有,求神灵“去其螟(食稻心虫)螣(食叶虫),及其蟊(食稻根虫)贼(食稻茎虫),无害我田稚(嫩苗)”、“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虽是求神灵,但也想到了收集虫叶、虫苗焚烧灭虫。

    《豳风·七月》记载“以伐远扬”,指对生长过长的桑枝剪截。另外,《召南·甘棠》曰“蔽芾甘棠(梨),勿剪勿伐……勿剪勿拜”,召伯在这株甘棠树下休息过,告诫人们不得剪伐。这些说明,周时,人们已经有了对果树修剪的行为。“拜”,一般注释为“拔”,而关中固有“掰”字,与“拜”同音,《辞海》释为“折断”或掰瓣。所以“拜”释为“掰”更为确切。

    《诗经》时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