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金子的心不会变 杨宪益
庄子的人生智慧:庄周梦
管子的睦邻之道 成就齐
庄子的人生智慧:辩正是
林语堂:孔子与老子的会
日出黄有黑气:黑子的记
庄子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胡适幼子的人生悲剧
皇帝裤子的补丁
人民日报:一个甲子的中
最新热门    
 
庄子的视野与心境(图)

时间:2009-11-26 12:02:53  来源:解放日报
如果第二天,我又在上楼梯时碰到你,你这个主体又降为客体,因为这让我再次想到昨天你因为作弊被我抓到。然而,正在我得意的时候,哎呀,一下子踩了个空,翻了个跟头,爬起来。就在我俩目光相对的那一刻,我这个主体下降为客体,你那个客体冉冉上升为主体。可见,尽管人与人之间时有冲突,但人可以互为主体,从而突破主体的局限性。当然,《庄子》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一个人活着的时间那么短暂,外在的世界又无穷大,得失又无常,怎么去得到一个定准呢?也就是说,有限的主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认识如此复杂的客观世界?

    让我们继续看河伯与北海若之间的第四次对话。经过了之前的几番辩论,河伯已经慌了。他原以为天地最大,毫末最小,而北海若都说不是;然后他又认为“不可围”最大,“至精”最小,但得到了否定的见解;第三回合,两人谈论到,如果是无法以感观知觉去确实把握,或者用语言去表达、用心意去追述,这就无所谓大小了。这可怎么办?怎么去区分贵贱大小?所以,北海若有这样一句话,“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也就是说,所谓贵、贱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所以对人、对事物的评价都要经过一段时间并多换几个角度。可见,庄子的相对主义是提醒我们要把自己的思想视野弄得开阔一些。

    在《秋水》篇中,庄子借北海若之口如此说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这句话说的,就是如果分别从道的观点、从个人的观点、从流俗的观点来看事情,来评价事情,结果都不同。其实,这就好比我们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流行时尚嘛。现在流行什么颜色,巴黎流行什么服装款式、风格,我们一个个都去跟着转。而且,从物的角度来看,万物都自视高贵而轻贱他物;从人的角度看,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最行、最有本事。但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根本无所谓贵贱,因为价值判断都是人赋予的。因此,从道的角度来看,我们要通权变达,将庄子所说的“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了然于心。此处“必明于权”的“权”是“变”、“变化”的意思。可见,《秋水》篇不仅谈到了自我中心的问题,也演绎了道的观点,并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主体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局限性。

    一个通达的世界

    世间争议大都是因每个人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来作判断引起的。而庄子启发我们,假如你跟朋友之间有冲突,不妨尽量收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      

    现在我们再来看《齐物论》篇,就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其中很大的篇幅是谈认识论的。

    开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偶”。于是,他的学生颜成子游说,老师今天打坐和过去不一样呀,是何缘故呢?子綦答道,“今者吾丧我”。这一段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吾丧我”。头一个“吾”是一个大我、真我,一个得道于今日的、开放的,可以跟他人、外物相感通的我。而“丧我”中的“我”是那个尚未忘己、忘功、忘名的我。接下去,子綦突然把话锋一转,问子游道,你听说过“人籁”、“地籁”、“天籁”吗?话题转到“三籁”,实写“地籁”:风吹不同的孔穴,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当风较强时,响应的声音也大;风较小,响应的声音也比较小;当强风停止了,每一个洞窍就是虚空的状态。庄子在这里想说明的是,人心犹如一管一洞,而一管一洞之所以各成其声,是因为在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怒者”在主宰着。

    庄子接下来写道,“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这句话被认为是其个人对百家争鸣的看法。在庄子看来,诸子百家在文化论战中,我批评你,你攻击我,搞得大家晚上睡觉精神交错,白天心神不宁。但在这个争鸣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心境恰恰不是虚,而是实。风吹万种孔窍,之所以会发出千差万别的声音,就是因为这些孔窍的自然形态不同,本身的结构、条件造成发出声音的差异。正因为每一个人心里都充满了成见,所以大家一直论辩不休。而这一切,“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也就是说,都是因为各自自身的原因,并没有一个是被指使的。庄子的这段描写很精彩。它对每一个人介入论战时的那种心理状态、精神上的波动、行为样态的变化,描绘得栩栩如生。由此点出“有情而无形”的“真宰”和“真君”,即超脱于肉体和感情之外的自我。

  &nb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