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东北军风雨四十年:张家
文物工作者:静夜思非李
姚雪垠:一部《李自成》
胡乔木:两代领导核心的
最新热门    
 
两代幼帝背后的坚强女子(图)

时间:2009-12-11 12:14:01  来源:辽沈晚报
储备银,而四月应支付京师各部院文武百官的年俸银就需要60万两,这说明国库不但是空的,而且还是亏的。不得已,皇帝令取皇宫内库银按时发放官俸。

    这官俸银在全国财政支出中其实仅占一小部分,最刻不容缓要国库负担的是兵饷。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陕西增兵,发饷就将近360万两。据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四月吏科都给事中的奏章说,现今兵饷年缺额440余万两。此外还有内外王公贵族的俸银和禄米等物,以及赈济灾民、治理江河、接待外使、宫廷开支等。

    此时统一全国的征战尚在进行中,赋税收入有限。顺治十年陕西赋入186万两,仅够当年兵饷的一半。百姓十分贫困,不但无法加征赋税,还要减轻人民负担,由国家救济灾民。在这种情况下,节支的意义更显得重要。

    顺治帝亲政,为皇太后上尊号时,皇太后就训导皇帝要以民为本,关爱人民。在全国兵民困苦、国家财政困难的状况下,善于持家理财的皇太后率先垂范,节用爱民。

    北京及其附近州县,连年荒歉,民不聊生。每有灾荒,顺治帝必及时亲诣慈宁宫,向皇太后奏报灾情。顺治十年七月十三日,皇太后面谕皇帝:发宫中节省银八万两,赈济满汉兵民。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二月二十三日、二十五日,皇帝接连谕告户部:地方灾荒除已减免钱粮外,重灾区需另加恩恤,命户礼兵工四部察发库储银十六万两。皇太后闻知,又发宫中节省费用并各项器皿共银四万两,皇帝也发御前节省银四万两,共二十四万两,派满汉大臣16员分赴八府地方赈济。

    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畿辅近地受灾严重,从夏到秋,霪雨、蝗虫,灾害不断,民生艰难。八月十二日,皇帝到慈宁宫,朝见皇太后,奏知灾荒和人民生活困苦情况。皇太后慈谕:“小民如此苦楚,深为可悯,所有宫中节省银三万两,即行发出,速加赈济。”

    顺治朝,孝庄太后曾多次用宫中节省下来的银两赈济灾民,皇帝、朝廷更责无旁贷。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康熙、雍正两朝。皇太后的行动是一种教论谕:高官厚禄者,只要少挥霍一点,就可给饥寒交迫的百姓一份活命的衣食。

    这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为了渡过难关,皇帝与群臣与皇太后达成共识,采取了一系列节用爱民、缓解窘迫的措施,诸如停建边外避暑城、免除地方贡品、精简机构、裁撤冗员、裁减冗费、停罢不急需的开支项目等。经过上下一致努力,财政状况有所好转。顺治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户部向皇帝报告的收支状况中,国库已有余银260多万两。

    顺治选后风波

    如何对待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是皇太后与皇帝在选择皇后、皇妃问题上产生矛盾的根源。进关之后,皇太后生怕皇帝与汉族姑娘接触,产生兴趣,给她娶进一位“三寸金莲”、发髻盘在脑后(满族妇女的发髻盘在头顶)的汉族儿媳妇。于是降谕:不许缠足妇女入宫,“有以缠足妇女入宫者斩”。并将这个谕旨写在木牌上,悬挂于皇宫北门——神武门内。为巩固满蒙联盟,并亲上加亲,孝庄皇太后决定在她娘家为儿子选后妃,而且未与儿子商量,请摄政王多尔衮出面做媒,将自己的亲侄女、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聘为皇后。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十七,也就是福临举行亲政大典后的第五天,吴克善送女儿到京,理事三王心服衣众内大臣,秉承皇太后的意图,奏请于二月内举行大婚吉礼。不料皇帝断然拒绝。女方人已经送上门来,男方连婚期都不定,这在以前可没有先例。皇太后只好留侄女在后宫暂住,另定大婚日期。


    八月初二,吴克善偕王妃,第二次前来送亲,到达北京。亲王以下,尚书以上,及亲王、郡王妃等,同出朝阳门迎接,并当即设宴接风洗尘,也算得上热情隆重。可是新郎官福临根本没有露面,它表明直到这时,皇帝仍不愿意接受这门婚事。

    孝庄太后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以及有影响的亲王和贝勒们,共同对小皇帝施加影响,从巩固大清国统治方面晓以大义,福临只得奉命举行大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