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客家围屋之乡:渔仔潭围
客家大迁徙前闽粤地方与
最新热门    
 
客家引蔗苗台湾尝甜头(图)

时间:2010-1-9 11:52:08  来源:大河报
千里长;一片平沙皆沃土,谁为长虑教耕桑”。但要抵达这“沃土”之地,窄窄的台湾海峡并不易行。在横渡海峡时,客家人受尽了苦难与磨折,有的死于海上,有的死于瘟疫,有的死于械斗。当时有一首山歌唱道:“劝君切莫过台湾,台湾恰似鬼门关,千个人去无人转,知生知死都是难。”另外还有,清政府禁止携带家眷赴台,他们只有撇下妻小,待赚到钱后再衣锦还乡,与妻小团聚。但这哪里由得他们自己,命运常常让他们事与愿违。

    事实上,衣锦还乡的能有几个?

    他们有的在当地结婚生子,有的魂归大海,留在对岸的妻女,只能望眼欲穿到白头。

    “阿哥出门去过番,妹子赶到晒禾滩,双手牵住郎衣角,问哥几时转唐山?”

    “送哥送到篷辣滩,险滩行船系艰难,石角尖尖水又急,几多挂念妹心间。”

    “妹送亲哥到汕头,一看大海妹心愁,大海茫茫有止境,妹想亲哥无尽头。”

    “汕头出海七洲洋,七日七夜水茫茫,行船三日唔食饭,记妹言语当干粮。”

    正是在这血和泪的泣诉中,客家人在台湾创造出了美丽的神话。而拉开神话大幕的,是郑成功光复台湾后大量迁入的大陆同胞。而其中,郑氏手下几位客家大将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国轩,力促郑氏回归祖国

    站在安平古堡上,岁月的沧桑扑面而至。与大陆古迹动辄千年的深厚比,古堡仍很“年轻”,仅四百年,但它见证了台湾客家人最波澜壮阔的历史,荷、法、日、美等列强每一次劫掠台湾,几乎都从这里开始,而中国人的反抗也都从这里开始。郑氏麾下几位客家大将的“光荣与梦想”,也多肇始于此。

    第一个要提及的是闽西客家名士刘国轩。

    1661年,在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的战役中,大将刘国轩身先士卒,与都督马信等亲率弓箭手,击退荷兰军队的反扑,为收复台湾立下汗马功劳。

    刘国轩从闽西移居台湾后,时时秉持爱国爱家的客家精神。作为郑成功最得力的干将,郑成功病逝后,他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辅佐郑成功的儿孙巩固开发建设台湾,并为闽西客家人在台湾的繁衍发展打下了重要根基。

    也正是他,最先负责在台湾屯田抚番,备战备荒。诸番降服后,刘国轩采用“宽以慰之,怀德远来,善为驾驭”的温和民族政策,划给诸番足够的山林、土地,组织屯田之兵和大陆移民与诸番共同开垦,手把手向台湾土著传授耕种之技。

    在拓垦实践中,刘国轩发现,台湾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与闽南一样,适宜甘蔗种植,便“建议拓地招垦,以兴糖政”。大批蔗苗源源不断从福建运来,受政策激励,大量官兵投入种植甘蔗,并很快尝到了“甜头”,“每岁所出约六十万篓(每篓约一百七八十斤),全台仰望资生,四方奔走,莫此为甚,故为贸易之大宗。”蔗糖除返销大陆外,还远销日本、吕宋,成为郑氏集团的主要经济支柱。

    除富有经济头脑外,刘国轩还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其一件值得载入史册的功德,就是他站在客家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高度上,力促郑氏集团回归祖国。

    郑成功病逝后,郑家的儿孙想脱离清廷。这可不是小事。自家门里,打打闹闹、争争吵吵也就罢了,要自立门户,可是大问题。刘国轩坚决不干。他和郑成功另一员大将冯锡范一道,联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请求“数千里之封疆,悉归土宇,百余万之户口,并属版图”。

    刘国轩之后,被清廷和台湾总督授予“文开淡北”、“功资丽泽”奖匾的福建永定人胡焯猷开垦成功后,心怀故土,积极报效乡里、传播中华文化。

    胡焯猷是位兼官、民两重身份的迁台人士,他在乾隆初期渡台,居住在台湾淡水新庄山脚。“时新庄方驻巡检,而兴宜堡一带多未辟。胡焯猷赴淡水厅请垦,出资募佃,建村落,筑陂圳,尽力农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