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唐代御史与弹劾制度(图
烧车御史谢振定 烧了和
真实的宋子文:清廉奉公
道光是清廉至极的皇帝 
乾隆朝铁面御史钱沣:毕
皇家戏迷御史为戏丢官 
王安石的清廉与张居正的
清廉将军王建安逸事下部
最新热门    
 
清廉御史家无余财心系民疾疏陈时疴(图)

时间:2010-3-18 9:54:08  来源:南方日报
bsp;  “经魁”牌匾无人识  

    经过约莫半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七拱镇。在一片平坦的田野中,点缀着十数户人家,这便是郑士超故居所在地了———田洞心村。

    村中大多为水泥楼,只在村边尚有几幢瓦房,显得有点突兀。“那就是我祖留下的‘御史第’了。”76岁的郑士超后人郑天时告诉记者。

    故居保存尚为完好,正门上方有石刻“御史第”匾额一方,分外引人注目,彰显了主人家曾经的辉煌。进入故居,有一木质屏障,大厅正中为神笼,其雕花尤为精美,还残留着淡蓝的漆色。

    “御史第”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占地颇大。“面宽23米,进深17米,面积390多平方米。”郑天时介绍说。不过郑士超并没有在此居住过,原来此府第建于杨梅坑,清同治年间其子郑葵照移建于此处。

    参观中,郑天时还特地从神笼后面搬出一块牌匾出来,“此乃祖上留下的宝物,更是他们读书被人称颂的见证。”牌匾为木质,长1米多,中间写着“经魁”两个大字,其墨迹仍然如新。“‘经魁’者,意为读研四书五经之佼佼者也。”同行的阳山县档案局长郭锡全解释说。

    在牌匾的右方和左方,有几行字,惜难以全部辨析。按能辨识之字猜测,应为3名官员授予当时的一名郑氏举人,时年已不可考。

    “不知能否请专家来鉴定一下这块牌匾的来历呢?”郑天时说,如此珍贵的文物,能弄个明白就好了。     

    病逝时“家无余财”    

    田洞心是个小村落,村中的郑氏村民也不多,“尚有100多人,外出迁徙也有100多人。”郑天时是名老教师,常以郑士超的故事教育后人。他指着阳光下青翠欲滴的田野说:“先辈郑士超当年就是在这片田里牧牛读书的哩。”在阳山民间,郑士超的“读书失牛”故事已成为了鼓励青年学习的传奇典故。

    说起郑士超魂归故里,郑天时说,这还得多谢同僚的资助,而葬地也是两迁其址。

    在朝廷里,郑士超与同为监察御史的牟昌裕交情最好。嘉庆十三年(1808),牟昌裕去世,挚友的离世让郑士超悲痛欲绝,哭泣近两个月,后来病倒,同年7月病逝,享年54岁。《阳山县志》记载,为官清廉的郑士超病逝时“家无余财”,次年在同僚资助下方才归葬阳山。

    郑士超的墓坐落在七拱镇柯木岗,占地数平方米,四周芳草萋萋,碑石上的字挺拔刚正,落款为“民国十五年”。“原先墓地占地数亩之巨,墓前尚有下马石,可惜在文革时被毁。”郑天时说,郑士超的墓曾迁徙两次,先是葬在柯木岗,时工部主事陈鹤、扬州知府伊秉绶均撰墓志铭;光绪年间改葬大林岗,民国十五年迁徙原址。

    先辈风骨,郑天时常常遥想追思,他说,郑士超是阳山最后一名进士,也是唯一留有诗文于世的进士,如《游北山寺》:访旧山如访旧知,招邀佳客趁冬曦;石桥涨落泉声小,古刹钟悬梵响迟。渐欲就荒亭畔路,别来无恙岁寒枝;登临不尽瞻韩意,却为流杯浚曲池。

    临别时,郑天时希望有关部门能对“御史第”和郑士超墓进行修葺,加以宣传,好让这位御史的清廉为官和勤奋读书的精神更加泽被后人。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