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牡丹亭》《倩女离魂》
《牡丹亭》《倩女离魂》
闲话三不粘(图)
闲话冬至 画梅数九(图)
最新热门    
 
闲话《牡丹亭》(图)

时间:2010-3-25 12:49:47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广陵才女冯小青,“自幼娴习翰墨,年十六,嫁杭州冯生为妾。”因遇人不淑,每天就只是以读《牡丹亭》来解闷,在忧郁而死之际,写诗自伤身世,留下绝句一首:“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抱《牡丹亭》殉情而去。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使《牡丹亭》踩到了世间花样女子那根最纤弱的神经?

    至情─爱不可得而必须得的人性状态

    《牡丹亭》不是一部“实”读的书,它的故事和情节虚幻婉转,掩饰着人类情感的曲曲弯弯。著书之时,汤显祖已达“知天命”的年龄了,他拥有的,不再是少年情怀所涌动的激情,而是人情世故的累积,以及对人世间完美情感归宿的憧憬。作为爱情故事,《牡丹亭》的展开,一开始没有什么外力介入,如棒打鸳鸯,或者黑暗势力的破坏。它是一个美梦的幻灭,绝望而死,最后又被不死的梦想唤醒的故事。内核触及了一个普遍的人性状态:爱不可得而必须得,虽九死仍不悔。杜丽娘从惊梦、寻梦、最后圆梦,完成了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理想。

    所以,才有那么多爱情不如意的世间女子,感叹身世,恨不能像杜丽娘般地浴火重生。

    作者汤显祖在题辞里开宗明义的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莫中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至情者在人世间一定能善终吗?对此,汤显祖一再解释,“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是情感上的大写意啦。

    就是这部《牡丹亭》,在明清两代都有被禁止传播的通令,我一读再读后觉得,倒不是此书淫秽,而是过犹不及,年长的人怕青葱后学,没有穿越表象的人生经验,去走情感的死胡同啊。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