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红楼梦求证:曹雪芹的抗
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自传
红楼梦,曹雪芹白话文版
《红楼梦》贾母为何独独
《红日》诞生记“谁不说
《红楼梦》六十三回与中
红楼里的“阶级梦”
《红旗》杂志为何“不介
《红岩》人物原型在长春
《红灯记》的诞生:作者
最新热门    
 
《红楼梦》真故事 迎春惜春探春各藏谜团(图)

时间:2010-4-2 14:03:39  来源:大众日报
说里面的称呼再来梳理一番,应该是这么回事:贾赦原来有一个正妻,这个正妻给他生了儿子。生了一个儿子还是两个儿子呢?这个值得推敲。因为在小说里面,贾琏被称作琏二爷。有人说称他琏二爷是因为贾氏宗族大排行,贾珍比他大,所以贾珍是大爷,贾琏是二爷。实际上从书里面的写法来看,贾氏宗族没有对男性进行大排行,如果贾珍是大爷,贾琏是二爷的话,那么宝玉应该是几爷?算上死去的贾珠,他是四爷,不算,他是三爷,可是书里却一再称宝玉为二爷。显然在荣国府里面,男性是单独排行,因此贾琏被称为二爷,就说明贾赦的原配妻子,应该是生过两个儿子,其中第一个,也就是大爷,是否后来死掉了?小说里没有交代。后来贾赦原配死掉了,他的一个小老婆,生下了迎春,后来贾赦把小老婆扶正了,迎春就是嫡出的了,跟探春的出身就不一样了,就强得多了。所以小说里面迎春虽然很懦弱,但她没有因为自己是偏房生的而自卑这样一个情况。但是生她的女子又死掉了,贾赦就把迎春送到弟弟家里去代养,后来他又娶进了邢夫人。

 
    惜春之谜

    在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关于惜春的判词,以及《红楼梦十二支曲》里关于惜春那首曲,其实早就点明,在宁荣两府当中,对于家族的败落,她和秦可卿一样,是先知先觉,早就有预感的。秦可卿死前给王熙凤托梦,念出偈语是:“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关于惜春的判词和曲子里,有与之相呼应的预言:“堪破三春景不长”“将那三春看破”。所以她虽然年纪很小,就自己拿定主意,我得把自己解脱出来,我得早做打算,惜春是这样一个人。

    贾惜春也是有原型的,她应该也是曹氏家族当中跟曹雪芹平辈的一个女性。在那个社会,虽然这个女性在闺房里面消息来源是比较匮乏的,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因此在宁国府、荣国府已经风雨飘摇时,贾惜春一定得到某些准确的信息,更会听到很多风言风语。比如甄家已经被治罪了,甄家那些仆妇甚至于包括甄家的妻妾子女,可能就已经押往北京,在崇文门那儿被卖了,闻之能不惊心吗?在生活当中,贾惜春的原型,她就会听到,她的堂祖母,也就是贾母的原型,其哥哥李煦家,被抄了,一大家子人,全面临被打、被杀、被卖的悲惨命运。惜春的原型听到这些消息,呈现出来的状态就跟别人不太一样。她就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我得早拿主意,我不能等到最后抄进来,把我一笼统地拘禁,往崇文门一运,卖了,那不得了,对不对?你甚至想被杀,人家都不杀你,你还能动,还能驱使,那就要把你的剩余价值榨干到最后。她很可能就要被家族牵连,拿去卖掉,那是最凄惨的,所以她要躲避这样一个结果。于是她就想出来,我第一和哥嫂切割,第二,走出府第,第三,我出家当尼姑。等到你来抄我们家,或者你找不到我,或者你打听到我已经出家了,你又查不出我跟家长们那些罪行有什么具体的参与活动,你就只好放我一马了吧?

    探春之谜

    曹雪芹非常重视贾探春这个角色。对于这个人物后来命运的暗示、伏笔、预言,八十回书里就特别多。

    最重要的一个伏笔出现在第七十回末尾,写贾宝玉和众小姐放风筝,贾探春自己放了一个凤凰风筝。结果呢,对面又不知哪家人也放了一个凤凰风筝,俩风筝绞一块儿了,这就已经让读者觉得,哎呦,挺奇怪的,怎么回事?可是呢,曹雪芹挥笔接着往下写,又出来第三个风筝,像门扇那么大,而且这个风筝还带着响铃,是一个喜字风筝,这个风筝逼近过来,声音越来越大,像雷鸣一样,这个风筝最后跟那两个凤凰绞在一块儿,扯来扯去,最后三个风筝线全断了,三个风筝绞在一起,越飘越远。这意味太深长了。

    第七十一回写到贾母做八旬大寿。来了一些贵客。其中写到一位贵客,那绝对不是闲笔,这位贵客就是南安太妃。她来不仅是想见见宝玉看能不能招赘入府,也考察一下贾家的小姐们,有没有适合她家世子可以娶过去的。贾母说她们姊妹都在里头给我看屋子,跟亲戚女眷们一起看戏呢,南安太妃不放弃,在里头看戏?那也叫人请出来我看看。贾母就说了,单让贾探春陪着来吧。

    贾府本身有三位小姐跟亲戚一起在里面看戏,怎么单让贾探春出来?还有贾迎春、贾惜春嘛。惜春你可以说她年纪小,迎春比探春还大,是不是?可是贾母不让贾迎春出来,那时候贾迎春还没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