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好 一 个 窦 娥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好一个女皇武则天
最新热门    
 
好一朵传奇的茉莉花(图)

时间:2010-4-13 13:50:39  来源:北京青年报
译为“耶悉茗”或“耶悉弭“。据晋惠帝(290-306年在位)的大臣稽含所著《南方草木状》一书记载:“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广东)。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这是最早提及“耶悉茗”花的中国史籍。美国学者劳费尔在其著作《中国伊朗编》中认为,在公元300年左右不可能有亚洲西部的人来到广州,也不可能有“耶悉茗”这样的波斯—阿拉伯译音词出现在广州,因此认为稽含所记录的这段文字很可能是后人添加的伪作。劳费尔之说在学术界很有影响,但笔者深疑之。

    稽含著作撰写的时代,正值大汉帝国崩溃之后,路上丝绸之路被大漠游牧民族阻绝,波斯萨珊王朝(224-651年)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既然有“末利”一词经过海上丝绸之路的沿途各国一路演变进入中国岭南地区,那么为什么不可能有波斯人直接由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广州,进而把“耶悉茗”一词也带入广州呢? 


    “耶悉茗”五代之后改称“素馨花”

    波斯语的音译淡出了历史


    到了唐代,茉莉花的原产地已经确定无疑。唐代的《北户录》说“耶悉弭花、白末利花皆波斯移植中夏”,再后的《本草纲目》和《广群芳谱》等有关草木类的著作都明确记载末利是从波斯移植到广东的芳香类植物。宋代的《纬略》说:“耶悉茗花是西国花,色雪白,胡人携之交广之间,家家爱其香气,皆种植之。”

    波斯语yāsamīn一词,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欧洲人又传至他们的殖民地,几乎成为世界各国语言中的通用字,当然不同的语言在字母上稍有变异。只是应当注意,在其他语言中,除了植物类的专业著作,该词兼指上述两种茉莉花,一般不作严格区别;而汉语音译“耶悉茗”一词特指后一种茉莉花,即只在岭南地区广泛种植的大花茉莉,此种茉莉五代之后改称“素馨花”。

    宋代的《能改斋漫录·方物》记载:“岭外素馨花,本名耶悉茗花。唯花洁白,南人极重之,以白而香,故易其名。”然而民间传说此花之所以更名,是因在五代之时,有一位名叫素馨的种花姑娘,非常喜爱耶悉茗花。素馨姑娘后被刘王选入宫中,深得宠幸。一时间,宫内遍种耶悉茗花,宫女竞以花为饰,每日梳妆更换丢弃的大量花朵随波流入下游湖泊,形成广州著名的流花湖。素馨姑娘后来亡故,人们为了纪念她而将耶悉茗花改名为素馨花。

    且不论史籍与民间传说究竟孰是,总之源自波斯的“耶悉茗”在中国花开两种,“末利”与“素馨”各表一枝,原译音词渐渐淡出。茉莉香遍大江南北,素馨则在岭南地区有“花魂”之称,也是广州花市的主打品种。 

    “指甲花”也是舶来品,染指甲的风俗

    在唐代从阿拉伯—波斯地区传入中国

    在萨珊王朝时期的巴列维语古经《创世纪》中,将大花茉莉称为saman,与yāsamīn分别用来供奉两个不同的神祇。这说明直到萨珊时代,两种茉莉在波斯还是有所区别的。然而,在波斯伊斯兰化之后的文学作品中,两种茉莉皆称yāsamīn,一般不加区别,大约因yāsamīn的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大、传播更为广泛的缘故。在波斯诗歌中,有时为了合乎诗歌的格律或韵律,诗人们往往将yāsamīn简称为saman。由此,saman逐渐成为yāsamīn的从属称谓。

    然而,saman一词传入中国之后,音译为“散沫”或“鬘华”(“鬘”乃音译,“华”同“花”),有时指大花茉莉,但使用较少,更多地用来指从波斯传入的另一种与茉莉花相类似的花。稽含的《南方草木状》说这种花叶子像小榆树的叶,花雪白,与耶悉茗和末利类似,但香味不同,在岭南广泛种植。到了唐代,妇女们用此种花的花与叶作染料来染指甲,人们便将此种花称为指甲花。唐代的《北户录》说:“指甲花细白色,绝芳香,今番人种之,但未详其名也。”这说明到了唐代人们认识到用“散沫”或“鬘华”来称呼这种花是错误的,这是与茉莉花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花。也许因为“指甲花”这一民间俗称太强势,其波斯语hanā'的中文译音“海蒳”一词直到明代才出现,但仍不被民间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