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利玛窦:科技传播者是怎
中西文化交融使者 利玛
利玛窦:16世纪的科技使
最新热门    
 
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图)

时间:2010-5-14 12:15:35  来源:深圳特区报
汤若望、利玛窦和南怀仁之墓(由左至右)。

 

    清明时北京媒体刊发了一则消息:“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特展遇冷,观众最多的一天,仅为1200人。”在这条不会有多少人关注的消息中,我注意到策展方的良苦用心,为了吸引多层面的观众,他们还精选了与利玛窦毫无关系的拉斐尔、提香等人的70幅画作前来助威,但特展还是“遇冷”了。

    其实,利玛窦在“遇冷”,已经400年了。有多少人会记得,2010年是利玛窦在北京逝世400周年?

    第一位葬在京城的外国传教士

    万历朝是史家特别偏爱的,总有些看似不经意的事情,却影响了未来。

     1610年5月11日,在中国生活了28年的利玛窦,病逝于他住了10年仍没住够的北京。虽然,元朝对死在天朝的外国教士葬于中国没有什么限制。我们在泉州仍能见到那片巨大的夷域教徒的墓地。但明朝则规定客死天朝的外国教士必须迁回澳门神学院墓地安葬。所以利玛窦是否葬于北京就成了一个事关大体的事件。

    什么事总要有个开头,如果教士可以葬在京城,则证明他们在大明也是一种合法的存在。于是,庞迪我神父壮着胆子上呈奏疏:“臣等外国微臣,悲其死无葬地,泣血祈恳天恩,查赐闲地亩余,或废寺闲房数间,俾异域遗骸得以埋瘗,而臣等见在四人,亦得生死相依,恪守教规,既享天朝乐土太平之福,亦毕蝼蚁外臣报效之诚。”虽然,朝廷中有人坚决反对洋教士葬在京城,但万历皇帝还是照准。利玛窦因此成为第一位葬在京城的外国传教士。对于我等则有了400年后,在京城“拜见”利玛窦的机会。

    这个当年大隐隐于郊的墓园,曾叫腾公栅栏,原是一个杨姓太监的私地,后被皇家收归国有。万历皇帝赐此地安葬利玛窦,使洋教会在京有了一份法定的产业,栅栏官地也由此改为栅栏墓地。如今这个墓园已是大隐隐于市了,墓园被圈在北京市委党校后院,分为大小两园,两园皆有一人高的围墙圈着。

    小墓园前有一个石塔座、一个石牌楼和一个没有神兽的小神道,加上墓园的小铁门,呈现出“三进”的格局与气派。铁栅栏门锁着,据说,只有官方的参观或外宾来访,才会打开。隔着铁栅栏,我勉强辨认出那通高大墓碑上的两行字迹:“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利亚国人。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辛年航海首入中华衍教,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戌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

    当年郑和下西洋时,番邦朝贡不绝于京师,天朝曾下令:凡纳贡送礼的,送完礼,皆“送客”,不许滞留京城。以献礼为名进入京城的利玛窦,当年是怎么滞留下来的呢?据说,利玛窦献给万历皇上的两座自鸣钟,过了24小时之后就停了。太后说,洋人怎么送个坏钟来?于是,特准利玛窦在北京长期居住,向太监传授修钟表和弹西洋琴的技术。后来,大明政府还每隔4个月给利玛窦等洋教士发一次津贴。

    不过,这个传说只说对了一面。利玛窦不仅给皇上送来了时间——自鸣钟、日晷、沙漏等;同时,他还为皇帝献上了空间——奥特里乌斯的《世界概观》地图集和《坤舆万国全图》——全新的空间概念。恰是利玛窦对新时空关系的科学演绎,使他很快成了皇宫和传统士人中最受欢迎的洋教士。因而,他的葬礼亦是由大明科学家徐光启亲自主持。

    相信400年前的那个秋日,徐光启一定会用上海话在好友利玛窦墓前,宣读他在大明传播泰西文化的伟大业绩:利玛窦除了与吾合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外,还译介了《同文算指》、《测量法义》、《浑盖通宪图说》等格物巨著。此外,他还前无古人地编出了《西字奇迹》(今名《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它开创了汉语拼音化之先河),译介了泰西格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