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清太祖第十五子和硕豫亲
清太祖第十五子和硕豫亲
清太祖第七子:年长功著
清太祖次子代善:获入朝
清太祖长子褚英:功亏一
欲与长兄试比高:清太祖
清太宗抚女和硕公主:关
清太宗第十四女建宁公主
人生有离合 惜芳泪满衣
国宝沧桑:唐太宗偷兰亭
最新热门    
 
清太宗从弟济尔哈朗:水各有道自得其流(图)

时间:2010-6-1 12:06:15  来源:时代商报
挥失律之故”,但即使如此,太宗以为这仅仅是济尔哈朗的偶然失误罢了,“著免议”。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太宗如此厚待,济尔哈朗自是肝脑涂地以报。松锦大战中,济尔哈朗挖深壕,筑垛口,严密封锁围困锦州城,使守卫外城之蒙古将领诺木齐等无望之下归降而与祖大寿军激战,济尔哈朗与阿济格、多铎等闻讯支援,里应外合拿下了锦州外城。此后,其于松山一带成功阻击了洪承畴欲冲入锦州增援之兵6万人,终使祖大寿归降。后,又与多尔衮联手,克塔山、杏山两城,松锦大战以大清国取得全胜而告终。论功行赏时,济尔哈朗以功勋卓著列于将帅之首而独领风骚。只是好景难常占,崇德八年(1643)太宗的猝然离世,使得这位于太宗朝17年未曾有过责罚记录的郑亲王今非昔比,不仅沦落到尸位素餐之境地,而且还被降为郡王。

    其时,由于太宗生前并未指定皇位继承人,故其身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一场继统之争。面对两黄旗之“父死子继”与两白旗之“兄终弟及”两大阵营的对垒,毫无竞争资格的济尔哈朗成为双方争取的对象。作为皇位候选人的豪格更是派手下的何洛会、扬善两人去见济尔哈朗,明确告知两黄旗欲立其为嗣。作为济尔哈朗,其个人意愿是倾向于豪格的,但依其一向谨慎的处事作风,济尔哈朗在表示无异议后,又补充说不知多尔衮的意见如何。言下之意,此事还有待商议,为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在议定皇嗣的诸王会议上,当两黄旗大臣直截了当地提出立皇子时,礼亲王代善的态度是豪格作为太宗的长子“当承大统”,济尔哈朗随即表示附和,但遭到阿济格和多铎的极力反对。而豪格退出会场的不智之举,使天平倾向于多尔衮,两黄旗大臣遂佩剑而前表示誓死要立皇子,睿智的多尔衮权衡利弊后,决定立福临为帝,而自己与济尔哈朗“左右辅政”。济尔哈朗之所以被多尔衮视为不可或缺,是因为太宗生前最器重济尔哈朗,而且在排序上,济尔哈朗从来都是位列多尔衮之前,如多尔衮只提其一人辅政,不仅有僭越之嫌,而且两黄旗大臣也不会答应。何况济尔哈朗此前与多尔衮等并无矛盾,而且依济尔哈朗以往的行事作风,其敢于和多尔衮针锋相对的可能性极小。基于此,济尔哈朗才被多尔衮提名为第一辅政王。

    果然,事实证明济尔哈朗确实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其不过是头顶着辅政王的光环尸位素餐罢了。这不仅是因为济尔哈朗处事谨小慎微所致,因为论实力,名列于前的济尔哈朗根本就无法与多尔衮抗衡,其除了手中原有的镶蓝旗外一无所有。世祖福临称帝后,心怀怨愤的豪格已与两黄旗大臣势不两立,两黄旗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而两红旗因代善年老,岳托、萨哈廉等又早逝,此时并无杰出人物领旗,只有多尔衮执两白旗而大权在握。是故顺治元年(1644)正月,颇有自知之明的济尔哈朗主动示弱,召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的官员说,今后凡事需请示两位摄政王的,一定要先请示睿亲王多尔衮,需要记录在案写名字时,也要先写多尔衮,而在座次、排班和行礼仪注上都要如是办理,即济尔哈朗把第一摄政王的位置拱手让给了多尔衮而甘愿位居其次。济尔哈朗明哲保身的举动能免其重蹈父兄的覆辙吗?

    韬光养晦,再起东山

    前文说过,济尔哈朗性情稳重,做事审慎,故凡遇太宗亲征,其总是被留下守卫都城。而这一定式却为聪明的多尔衮所利用,当其统兵入关并一举进驻北京立下清开国首功之时,济尔哈朗即以留守盛京的形式,在大清国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中无寸功可论,地位一落千丈的济尔哈朗再无法与多尔衮比肩。

    顺治元年(1644)十月,迁都入关的世祖于紫禁城内重行登基大典之时,多尔衮受封叔父摄政王,赏金万两,银10万两,缎万匹;而济尔哈朗则为“信义辅政叔王”,赏金千两,银万两,缎千匹,差距悬殊到只为多尔衮的十分之一。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摄政”与“辅政”一字之差,导致了济尔哈朗与多尔衮之间的天壤之别。因为摄政是代君主处理国政,而辅政只是辅助皇上而已,这在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俸禄上,多尔衮为3万两,而济尔哈朗是其一半即15000两;冠服宫室仪制上,为多尔衮单设与皇帝非常接近的仪制,而济尔哈朗则与诸亲王毫无区别;在护卫人数上,多尔衮为30员,其中一二三等侍从各10员,而济尔哈朗为23员,其中一二等各7员,三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